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2022-06-16更新 | 12119次组卷 | 76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横州市横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
2023-07-10更新 | 5008次组卷 | 48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2021-09-12更新 | 5678次组卷 | 73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4 . 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
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需D.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
2022-09-01更新 | 958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A.有助于文化认同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C.加剧了诸侯割据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2023-10-18更新 | 816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丰华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2022-05-27更新 | 1554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宗法秩序土崩瓦解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
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        
论述出处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
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
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