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柏拉图认为,文艺可以使青少年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善于辨别美丑,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的阶段。据此可知
A.中西思想家重视文艺对个人的影响B.雅典公民拥有更多自由权利
C.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古希腊文艺发展D.儒家重视个人多方面的修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梁启超说∶"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做人类的模范,我们和他同国,做他后学,若不能受他这点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负自己了。"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注重道德,维护纲常伦理B.人格伟大,堪称后世楷模
C.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D.主张仁爱,调节社会关系
3 . 《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廉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C.君臣关系的重要性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4 . 如图是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网上查到的一幅图片。据此判断,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孔子和早期儒学B.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C.道家的创始人老子D.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2020-12-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梁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6 . 有学者认为,礼乐因为儒家的解释、论述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从而蜕脱了其政治制度外壳而变成纯文化并流传千古。这是强调
A.儒家对礼乐文化的时代损益B.礼乐文化因儒家而制度化
C.儒家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D.礼乐制度催生了儒家学派
2020-11-02更新 | 44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2020-11-01更新 | 175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9.12-9.13)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春秋时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治世理想出自
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庄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

——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

材料二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蛇”。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

——戴维罗比森《伦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
10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D.孔子韩非子老子
2020-08-04更新 | 253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6届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