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派别及典籍观点
儒家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法家

——《商君书·策》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材料二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昌意+颛顼(舜、禹);二是黄帝→玄嚣→嬌极→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三   19374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儒家和法家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作用。
2024-05-14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三模)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30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依据材料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历史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人),并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
2023-12-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洛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死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太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仕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 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2023-07-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礼”为核心,主张君臣的权力应该以礼为界限。和孔子所认识的君不君、臣不臣是社会的失序不同,孟子认为君臣无常位是正常的,君主只有爱民、保民才能赢得民的归顺,才能使君权稳固和扩大,社会才能真正稳定。荀子的时代为了建立适合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新秩序,他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采来加强君权。

——摘编自张亲霞《先秦儒家王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朱熹认为封建君主制体制下的君权缺乏外在有效约束,因此必须“正君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与先秦的君权制约机制相比,朱熹的“以理制欲”学说增加了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论。朱熹认为,无论是内在的道德规范,还是外在的约束,其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最终都必须建立在君主的主观自觉之上。因此,朱熹提出“君臣共谋”的理论以加强对君主独断的防范。

——摘编自朱松美《对朱熹君权制约论的历史性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君权思想认识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君权思想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君权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熠熠闪光。下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境界举要。

主张

人物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天地

荀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戴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不过,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它在历史上存在过,通行过,就说明它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以当今的伦理道德去苛求古人,但是我们可以站在现代的瞭望台上去观察、审视、评判古人的道德标准,目的是剔出糟粕,弘扬优秀传统,延续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

——摘编自傅永聚、任怀国《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蕴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社会治理的指导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很早就认识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还强调:“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提出“时养”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和不可逆性,人们必须“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荀子继承了孔孟尊天重道的思想,把“受时”与“治世”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荀子将孔孟儒学的“知天命—畏天命”的社会伦理思想发展为“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想,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

——摘编自任俊华《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

材料二: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问题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和忧虑,生态伦理学应时而生。施韦兹认为:“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利奥波德主张:“如果对待自然的态度全部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那么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就会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消灭。因此必须修订伦理标准,使之从经济学向生态学过渡,这既是土地伦理的全部内涵,更是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标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作为扩展的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现代生物中心论的或整体主义的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

——摘编自曾建平《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不同的原因,并指出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