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荀子认为如果“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了矣”,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故令不烦而俗美”。《韩非子·难三》指出“明主之道,赏必出平公利。赏普向轨……重罚者必有恶名”。两者的思想主张意在强调(     
A.道德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B.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
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D.血缘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
2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3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2022-10-21更新 | 986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时间内容
西周之前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2022-09-02更新 | 518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荀子·君子篇》中说,“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由此可知荀子的思想
A.主张统治者实行法治B.以刑罚严惩人性之恶
C.认为赏罚皆应有标准D.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荀子一方面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另一方面又吸收庄子和道家的天论,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杂家则“兼儒墨,合名法”,用拼凑式的做法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这些现象说明战国时期
A.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B.儒家兼收并蓄体系逐渐完善
C.各派思想相互吸收融合D.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2021-05-08更新 | 44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他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这些关于音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
A.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再现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2021-01-02更新 | 1024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观点中,哪一种观点所代表的学派持有进步的历史观
A.“夫圣人之治国,不视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B.“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
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D.“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
A.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B.“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D.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