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这说明(     
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2024-02-22更新 | 413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左传》记载:曹刿对鲁庄公说,要想战胜强大的齐国,不能靠对亲近的人施以小恩小惠,而应取信于民;鲁庄公三十二年,内史过对周惠王说,国家兴衰取决于君王的德行;虢国的史嚣议论时政时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强化“君权神授”的意识
C.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终结D.体现“以民为本”的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284次组卷 | 8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六)历史试题
6 . 《韩非子》记载:“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君者也。”《史记》则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两者记载的不同,说明(     
A.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认知B.政治主张影响历史解释
C.法治与德治之争的激烈D.时代发展决定历史叙述
2023-01-12更新 | 519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主城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记载出处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韩非子·亡征》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史记·货殖列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8 . 《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调“且夫义者,政也”;《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使各家思想日渐交融B.聚焦“义”展开了激烈争论
C.加强了民众观念认同D.有规范政治秩序的共同诉求
2023-04-09更新 | 1014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一中、宁夏银川一中2023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吕氏春秋》记载:“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这反映了
A.秦朝已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吕不韦在大力推行以德治国
C.先秦哲学方面重视因果逻辑D.吕氏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
2022-05-15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河北专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先秦文献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记载,这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人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墨子·法仪》

A.民主政治观念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瓦解
C.天命神权思想盛行D.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2022-01-22更新 | 300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一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