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 . 战国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ǎn),不得休息”。这说明
A.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战国时期战争频繁D.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激烈
3 . 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B.庄子C.邹衍D.墨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学易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诸子百家相互诘难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020-06-15更新 | 253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6 . 子路问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将“正名”放在为政首位,合理的解释是
A.辩正礼制等级,规范社会秩序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学声誉
C.推广学校教育,选拔政治人才D.整理文化典籍,恢复文化传统
7 . 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各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仁者爱人,以德治国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以法治国,加强君权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 . 南宋马端临在《通考·职役考》指出:“秦人所行什伍之法与成周一也。然周之法则欲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其相率而为仁厚辑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这说明秦什伍制(     )
A.融合了儒家思想B.体现了法家思想
C.是西周之制的传承D.是郡县制度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文经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
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
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
2020-02-20更新 | 132次组卷 | 38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静校训练(第2周)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