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由表格内容可知
人物出处言论
孔子《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墨子《墨子》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
商鞅《商君书》“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荀子《荀子》食者,国之宝也
A.诸子百家言论日益趋同B.粮食安全得到诸子重视
C.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D.重农抑商思想成为共识
2020-11-08更新 | 427次组卷 | 9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A.强调恢复周礼B.成为主流思想
C.蕴含统一思想D.主张中央集权
3 .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普教得民心。”这表明他
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性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2020-11-02更新 | 990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 必修三 儒家思想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B.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D.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2020-11-01更新 | 270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5 .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下列史实际能够说明这一论断的是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②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③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④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020-10-12更新 | 543次组卷 | 98卷引用: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练习卷:“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第1课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7次组卷 | 4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补考历史试题
9 . 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如图),公之于众。孔子对此批评道:”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应该,纠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这反映了
A.仁政与专制的冲突B.道德与法治的对立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儒法治国理念之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