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那么多看似矛盾对立的双方,例如生死、贵贱、荣辱、成败、大小、是非、彼此等等都是齐一且无差别的,“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由此可知,庄子认为
A.万物是道的外化形式B.矛盾对立事物本质同一
C.客观事物不存在差距D.要参与到事物变化当中
2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
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
3 . “最喜爱的时代”

有人评选“最喜爱的时代”,有说宋代的,有说大汉的,有说春秋战国的。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并不都认为自己躬逢盛世。


问题:
(1)选择上述一个时代,结合史实说明你喜欢它的理由。
(2)春秋战国时代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士”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各持什么态度?提出了哪些主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
A.加强统治秩序
B.实现国家统一
C.追求自由平等
D.维护民众利益
5 .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儒家的学说
B.道家的观点
C.法家的主张
D.墨家的思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68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9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A.人臣要效忠君主
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君主要以礼待臣
D.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8 .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B.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C.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2016·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2019-01-30更新 | 1592次组卷 | 36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2019-01-30更新 | 4637次组卷 | 94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