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2 . 孟子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差,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此番言论旨在(     
A.强调运用法律保护私产的必要性B.维护周朝土地国有制度
C.倡导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和谐社会D.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秩序
3 . 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有关“百家争鸣”“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内容的材料,由此推断该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社会大变革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张岱年教授指出:“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最高宗旨。墨子研究数学和几何学的目的在于为手工业和建筑业提供便利,研究理学和物理学的目的在于制造出更为有效的生产工具”这主要体现了墨子(     
A.“义利统一”的价值理念B.“重利贵用”的科技追求
C.‘道技合一”的研究方法D.“兼爱交利”的哲学思想
2022-08-17更新 | 360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墨家尚贤,认为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A.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B.具有一定革新思想
C.重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D.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8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
A.无为而治B.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材料二   商代的方国是建立在武力强制基础上的结合关系。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诸侯本人的地位由周王册封。周天子的分封使得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行政建制上的保证措施,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

材料三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片和文献史料



图一战国形势图 图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四   周朝建立后,以血缘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观察材料一地图,指出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予以评析。
(3)材料三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并指出其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2022-04-18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韩非认为,道”和“法”才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那些明君都是让百姓用“道”来端正自己,这样他就能不费力地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道”是治国的常规,“法”是立国的根本。这一思想反映出
A.集权思想成为时代潮流B.思想流派呈现相互借鉴特征
C.德治思想融入法家体系D.治理国家之根本在于得民心
2021-10-14更新 | 507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五)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