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
18702101059382
1880372169175165
1890617224331349
190076028440260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 . 长城不仅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长城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认同物,大概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开始的。“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的迅猛浪潮,使长城更富有新的气质和新的景象。“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激动人心。长城像一条巨龙,又一次在炎黄子孙们的心,上腾飞了。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长城已抽象升华为祖国疆土和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保卫者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意志和力量。          

——摘编自蔡乐苏《历史发展的主脉与长城的象征意义》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象征意义的变迁,分析影响变迁的因素。
2021-04-2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捍卫统一、求同存异是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此四者乃此期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这一构想归纳为如下五个基本点较为全面和适当:

①“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②“两种制度”。即__________________。③“高度自治”国家统一后,香港、澳门和台湾政府在各自的特别行政区内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④“本地人管理”在香港即“港人治港”,在澳门和台湾,也是实行这一原则,五十年不变。⑤“一国两制”并不是一种策略措施,而是一项战略构想。“五十年不变”是这一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步云《论法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人”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创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基本点①”的样式,补写“基本点②”。并简要指出行省制与“一国两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共同经验。
2020-01-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2019新中心五地025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19-01-19更新 | 346次组卷 | 27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干,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版图的概况以及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上述系列举措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6 . 中央官僚机构设置、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均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逄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丞相的职能,概括秦制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中期中国的东南疆界及近代中国为捍卫东南疆界主权而做出的努力。
2023-10-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九个郡…包含了邛都、夜郎以及滇僰部分地方的“西南夷”地区。设郡县的同时,秦朝还派常頞(é)开通“五尺道”,从今宜宾南下,经过僰人聚居区,最终到达滇中一带。自秦关中地区到滇池区域“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印,复掌其民”……公元69年,合置永昌郡,完成了汉王朝对今西南部边疆的统一。

——摘编自李吉星《南诏国大理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茶马古道”概念系借用历史上唐宋以来实际存在的茶马互市的史实而命名,是我国历史上从茶产地到主要消费区域,连接滇、川、藏的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大通道。“茶马古道”途经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20多个民族聚居区,是中国最神秘的滇、藏、川大三角。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迁徙的大走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云南采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茶马古道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随着全国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为秦王朝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初年建立完善的考课制度,其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

材料三   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每户的人口、田粮,都以“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号称“四柱”。“旧管”,是指原来造册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产增加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

——摘编自王洪源《管理臣民的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西周“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的制度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初考课制度完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黄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
9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定六国后面对如此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稳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根本之地相距遥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法镇抚,主张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这一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普遍赞同,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秦始皇认为:过去之所以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会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不安定的因素及其针对性政治举措。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治国思想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3)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下列观点中的一个进行阐述:①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角度,以秦始皇为例,分析指出秦初采取的经济军事措施及其理论基础。②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经济层面践行“存百姓”的政策及具体内容。
2020-12-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