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立国之初,西周统治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避免重蹈商王朝的覆辙,确立起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一方面,与周部族共同颠覆商王朝的大大小小的方国,对于新生的周王朝并非绝对的心悦诚服;另一方面,周部族尚未能对旧商统治区域形成有效的统治,商朝遗民及其贵族群体并未放弃“中兴”商王朝的野心。有鉴于此,西周统治者开始大行分封,作为“友邦君”的各地诸侯自然在分封之列,但是姬姓王族同样也通过分封获得了大片地区的统治与控制大权。不论是商之旧地或者是尚未征服的偏远地区,都被纳入分封体系之内。这样,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姬姓王族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还确立起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而异姓诸侯则处在众多姬姓封国的包围与封锁之中,“友邦君”纷纷成为周天下的臣下。在此基础上,周王室进一步通过在商朝已经逐渐成型的宗法体制,理顺了王族内部的关系,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规范了贵族群体的等级秩序。一个具有惊人稳定性,绵延八百载的政权就此逐渐定型。

——刘子言《贵族政治的范式——浅议西周政治》

材料二   “六王毕,四海一”,扫荡六合而归一的嬴政皇帝陛下,决心要在千古未有的伟业基础上构建起大秦王朝的万世不易之基。首先,便是明确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嬴政看来,唯有“皇帝”这一凌驾于“三皇五帝”之上的称号才能配得起自己的伟大,也唯有自己才能掌握那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再者,帝国之内尺寸之地皆是皇帝陛下私产,耄耋垂髫之人皆是陛下之臣,那任何大小官员皆当由陛下所命,锱铢之权皆当由陛下所授。是以,上至丞相,下自县令,各级官员之任免考核调用升迁贬谪之权皆归于皇帝。如此,皇帝之下及其庞大的官僚体系,构成了一整套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刘子言《变局——大秦帝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与西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
2023-10-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大一统国家构建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列传》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至少包含四个维度。第一,疆域一统,这是大一统的空间维度。疆域一统则可带来长久和平,这一价值理念赋予统一战争以充分的道德和政治正当性。第二,政治一统,这是大一统的结构维度。政府拥有高度政治自主性,以一体化权力直接统治所有国民。第三,文教一统。儒家文教对国家整合发挥了多重支持性功能,培养后备官员,教育人民忠君爱国,认同权威,认同国家等。第四,古今一统,这是大一统的时间维度。政权的正统性主要体现为传承文明、又矫正前朝之失的自觉性,历史正当性是最大的政治正当性。

——摘编姚中秋《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

运用材料一中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4-05-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域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方965493
南方111257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注:公元742年为唐玄宗即位时期。)

材料三 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人口迁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024-05-1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来健全和巩固新建的政权。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改进。秦代建立的赋税徭役并行制,是以田租、口赋和其他杂税为三大支柱,并辅以徭役制度等,……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影响。

——摘编自易述程《古代税赋——历代赋税与劳役制度》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农民的大量逃亡,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科敛乏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严重局面……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摘编自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

材料三   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

——【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赋役制度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王朝“重大调整”的具体举措有哪些,并分析其做出“重大调整”的原因。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摊丁入亩”所反映出的古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明清手工业发展的史实说明这一趋势的积极意义。
6 .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禀,过二月弗禀、弗致者,皆止,勿禀、致。”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

(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中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传统是扔不掉的。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皇权专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及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这个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伟大创举的历史贡献。
2024-01-2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部分)章节引言(节选)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中国文化终于涌现了。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
第三章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中国又跨步向前,晋身为东亚的中国。
第五章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中国文明更进一步扩大到东亚以外。面对其他文明的挑战,冲突和融合是最常上演的戏码。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中国全盘进入了世界秩序。
第七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选择一个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要求:选择的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