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民族·国家·历史·文化

材料一秦始皇长城

《世界遗产名录》对长城的评价语为:“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却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扼要说说对秦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东亚时局形势图》

《东亚时局形势图》也称《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下图作者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还有代表清政府的四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一个正寻欢作乐;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了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还有一个人在马旁练武……据传作者还在漫画旁边写下了“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的诗句。

(2)上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政治时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努力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救国方案和行动。

材料三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018-04-0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18年高三3月统一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军事有关的地形分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纵览天下,在地形和物产方面,同时具备自保与自足双重优势的“根本之地”非关中莫属……秦国要完成统一天下之举,若紧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只能做到守本,而起事则需要运用天下之势……秦统一天下,如同一道波澜壮阔的洪流席卷天下,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

——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罪三年(公元前114年)推行“广关”政策。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函谷关东移,同时关中的东北界也由临晋关(即蒲津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至太行山一线。

——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6大行政区,在西北、华东、中南、西南4大行政区建立军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流散的较大股匪有470余股13万人。为稳定社会秩序,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民有步骤地开展了斗争。195010月,西北局领导发动群众为前线增加生产,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1951年底,陕西、甘肃、西安等市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除新疆外其他都代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经过土改的陕、甘两省,有2714个乡农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各项举措巩固了人民民主的政权,推动了人民政府的各种工作。

——摘编自梁越兰等《习仲勋对建立和巩固西北人民民主政权的贡献》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推行的举措,并分析秦统一所利用的“天下之势”和采取的“人的谋略”。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的“广关”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并分别简述其意义。
今日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图片中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图片对应的历史时期,说明判断的理由。
(2)概括图4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024-05-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表万余里。

——摘编自《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修筑长城与战国修筑长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2024-04-08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1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2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7 .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长城沿线主要民族史料
突厥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蒙古“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部分)》(1935年,田汉词,聂耳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局背景。列举一例跟长城相关的英勇抗战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抗战时期长城的新内涵。
2024-01-1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作用和特殊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1)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长城原是古代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前中期长城沿边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12-01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

材料一   《春秋战图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

材料二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南孝公求贤令》

材料三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贾谊《过秦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围绕“以史为镜,鉴往知来”提炼一个主题,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3-24高一上·广东珠海·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秦朝形势图
(1)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依据对比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一带来的具体变化有哪些?
2023-11-04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