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5)结合材料五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演进方面有何功绩?
2024-03-2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
2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指出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

时间移民措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五十万人谪戍之。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

材料二   东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虚,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转移。魏晋以来移民规模更大,游牧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人地压力,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存。此时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至闽江、珠江流域。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大量移民在南方定居下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衍德《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移民的不同,并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的影响。
4 . 千百年来,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开创性贡献。
2023-12-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请将下表中的AB空补全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A
B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下面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
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制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元朝地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3-11-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观察材料一、二,相较于秦朝,宋代中央机构变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北宋改革中央和地方机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北宋相比,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区划)变化的特点。
2023-1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西汉、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
8 . 小李想要了解秦朝的疆域,他翻开了地图册,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A.   B.
C.   D.
小李想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请你选择合适的选项分别对“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进行描述。
A.开放与繁荣的盛世   B.争霸与变革的激荡时期
C.分裂动荡与民族交融的时期   D.以礼制为命脉的王朝
2023-11-0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其作用。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3)材料三“以惩亡秦孤立之败”,汉初创立了什么制度?有何影响?后来汉武帝如何解决?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023-10-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请列举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之处。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