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暴政及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之法源于先秦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的依据则为李悝的《法经》,后改法为“律”,后世便以“律”为法治之名。秦朝的律并不仅仅指刑律,还包括很多行政中应用的各种规章,如: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等等。秦朝的律法中有大量的律条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很少会从臣民角度考虑律法的合理性。在律法的具体实施方面,秦朝特别重视臣民对律法的了解,统治者认为只有臣民都明确地知晓法律具体条文,才能使他们有法可遵。所以秦朝的各法律条令都会向民众公布。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民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

——摘编自徐岩《浅析秦朝政治制度对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西汉初年,陆贾建议汉高祖刘邦效法商汤、周武王“逆取”“顺守”,“文武并用”,实行“仁义”。文和武,也就是德和刑的两手,其各具用途,必须并重,使相济为用。汉初黄老思想虽对秦代的专任刑罚持严格的批判态度,但并不否认法律的重要性,也强调“明具法信”“进退循法”。黄老学说提出“刑不厌轻”“罚不患薄”,这与秦代重刑学说有天壤之别。这种思想立足于道家的无为,却和儒家的仁政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从汉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到惠帝、高后时的“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及文帝、景帝各代的“除肉刑”等,就立法者意愿来说,都是要改变秦代暴政,要求宽减刑罚。

——摘编自田大治《论汉代的德主刑辅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法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年的法治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治对社会的影响。
2023-1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因制度创新而崛起,亦因制度僵化而灭亡。制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变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均存在历史局限性。创新程度如何,变迁方式如何,均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秦亡的教训被汉朝所借鉴,虽然汉代制度设计没有突破秦代模式,但统治者却以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方才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完成了秦制在全国范国的推广。

——摘编自周辰《创新与僵化: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秦之兴亡》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秦汉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3-10-18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思想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百姓“言谈者必轨于法”。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前212年,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捕捉方士、儒生460余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思想家并填在相应位置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焚书坑儒”。
2023-10-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测(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 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 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 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   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道”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 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 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   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   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 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敌秦人”和外来人。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 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 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 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悖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共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腐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日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家政策在秦统一以后有所增减,但却不是以保持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变化,而是统一再统一造成的过度封闭。它由奖励耕战、加强君权、制约大臣,转变为普遍的刑杀。所有事物 都归结为法律程序,并尽可能地被实施重刑。法令的约束从主要针对上层官吏扩大到了全社会各个阶层。秦二世即位以后,又进一步将秦始皇勤于理政、经常出巡的法家作风,转变为不见大臣的制御之术。结果是人人自危,刑戮相望。

——摘编自张京华《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材料二 刘邦的西汉王朝,是建立在经济崩溃、百业待兴的基础之上的政权。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刘邦在自己有能力、能够控制的地区,实行郡县制,行使中央直接控制的权力;对自己力所不及的地区,则分封诸王,由自己的刘姓子孙去控制,让他们代中央去管辖,协助控制…… 汉初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然而,诸侯坐大历来是对中央集权最大威胁。“七国之乱”本身就是证明,这个危害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而得到解决。

——摘编自吴刚、刘小洪《秦亡汉兴之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一识,概括秦朝“统一再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对秦朝统治策略进行调整的原因,并对其调整进行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