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5次组卷 | 33卷引用: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阶段检测卷:9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40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三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的背景。
(2)结合西汉至明代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要求:整体论述或任选某一时段,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元鼎六年,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尽管天下盐铁”。此后20余年间,他先后在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桑弘羊从重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必须守重,守重的目标就是要加强重物的积累与增值。因此,官营工商业的首选目标是国家对粮食、盐、铁、酒等物品的产销实行干预与控制。具体方案为:“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在朝廷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均输事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桑弘羊认为,“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也”。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这种新铸的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摘编自王萍等《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财经改革。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周时代的国家,一方面还没能摆脱氏族纽带,呈现出了浓厚的“家国不分”色彩,另一方面又孕育着日趋集中化的权力和日趋复杂化的官员组织。到了战国时期,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已足以支撑起一个更复杂的文明了,这就呼唤着更高级的管理形式,变法运动遂应运而生。由此建立的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包括分科分层的官僚组织架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充分利用文书档案,以及“选贤任能”,依赖职业文官而不是贵族来承担行政等方面。伴随着秦朝的统一,一种新的政治体制正式奠基,随后便是“汉承秦制”。

材料二   汉初,刘邦依赖一群“亡命无赖”逐鹿定鼎,带来了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周代那些延续已久的显贵家族衰败了,世族一时出现了断层。汉初的统治者来自“军功受益集团”,这是一股新兴的势力。汉初时约有60万将士因军功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可达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此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个阶层逐渐下降、消失。相形之下,文吏和儒生们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文化舞台,这两个群体都是流动而开放的。不过,世族因素依然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尽管西汉社会很富于平民性.官僚政治也是“选贤任能”的,可是总会有某些家庭得以父子、甚至父祖相继居官。越是早期社会,宗法观念越浓厚,家族单位越重要。这些新的世家依靠官位逐渐建立了社会影响。随着社会的文化发展,世代传承学术的“学门”型世家也在不断地滋生。“名士固然不一定从大姓、冠族中产生,但出于大姓、冠族的恐怕要占颇大的比例”;“士与宗族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殷周相比,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政治社会的主要变动;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士族”社会形成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士族”的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022-11-17更新 | 111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疏:“秦……用商鞅之法……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盐铁论·非鞅》:“大夫(桑弘羊,汉武帝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曰:‘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注:赡是充足富余的意思)。’”


(1)材料一中“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些机制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和桑弘羊对商鞅税收改革的不同态度,并简要分析其态度不同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对于罪犯,除死罪者,一律给以释放……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由于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制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史学家范文澜说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他使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为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2022-10-1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发明者国家发明成果
1782瓦特英国改进蒸汽机
1825史蒂芬孙英国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西门子德国发电机
1876贝尔美国电话机
1882爱迪生美国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作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022-08-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8卷引用:贵州省册亨县第一中学2019年春季高一年级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9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022-06-23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统编版)A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