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与措施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思想与措施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德法相依思想与措施“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具体表现为律令制定、“法”通过律令表现出来、慎用刑罚、权力制衡、礼乐教化
六、“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疆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草原文化背景下精心培育的远途快速骑乘军马面前,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

——摘编自尚永琪《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三次大战简表

公元前127匈奴南进,汉派将军卫青击匈奴汉收复河南地
公元前121汉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匈奴南进,杀掠无度。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汉大破匈奴军,匈奴北徙漠北

——摘自《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根据材料一,总结汉代改良国马谱系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国马谱系改良的影响。
4 . 自古以来,边疆、民族治理思想便与社会思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夏意识产生以来,“夷夏之辨”便成为主导和决定边疆理念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族群之间的现实竞争。春秋时期,孔子把区分夷夏的标准由血统改为礼术,从而使传统观念中不可跨越的夷夏之别具备了松动的可能,使得夷夏之间的互转成为可能。孔子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孟子亦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

材料二   随着新儒学整合的不断深化,董仲舒的边疆理念表现出强烈的“有为”倾向。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四夷亦属天下、万物的范畴,王者有爱其之权利,亦有爱其之义务。爱及四夷,体现了身为王者主动施爱于四夷的积极心态。至汉武帝之世,华夏族群即将完成最后的整合与重建,爱华夏于内的任务基本完成,爱及四夷成为新的时代使命。董仲舒所强调的“大一统”思想,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


(1)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家的边疆思想倾向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政治实质。
(2)说明董仲舒边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3)从魏晋至清中叶任选一个时期,试举一例说明社会思潮对边疆或民族治理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第一次综合创新。董仲舒认为,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应该一统于“天”,也就是所谓“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独尊儒学,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设立官学之途,通经入仕,“经”在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承担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士人通过读经、学经方能获得入仕资格。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布衣以儒术拜相封侯,是汉代转向文治的一大标志。

——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多次谈及民族文化继承问题,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周恩来也说道:“优良的传统都应该提倡,但是要正确地发展。要抽取好的,排斥糟粕。不要以为凡是研究古典的书就是复古。”1938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救亡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提出:“为保卫祖国,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为创造中国崭新的文化,而尽自己最后一滴血。”1943526日,中共中央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张卫波、王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022-01-10更新 | 277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9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其主要措施如下表:

时间措施
119实行盐铁国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98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
118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币重与名称相符
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
重申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
113取消郡国铸币权,货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推行的财政改革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