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9 道试题
1 . “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材料二   及至汉代,在汉高祖及其后汉文帝、汉景帝积累的强大国力基础.上,汉武帝极大推动了“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材料三   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实现前所未有“大一统”的王朝,将东北渔猎经济区、北方游牧区、西北和西南的游牧与农耕兼营区、南方及中原农耕区、滨海农耕与渔业区囊括一起,可谓疆域“大一统”开拓者。

材料四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尊奉哪种思想实现了休养生息,以及汉武帝为发展和巩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的思想措施及其建议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为了巩固统一在地方管理和民族关系实行的制度。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 .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汉代在河西设置的四郡是武威、张掖、酒泉和(     
A.合浦郡B.南海郡C.敦煌郡D.河西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传统,荀子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传统。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学,实际上是以礼学与礼教体系为核心的官方儒学,它把社会秩序文明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发展出一种封建性很强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而儒家的仁学体系和传统,则主要被一部分正直的封建官员及在野的儒者坚持。仁学精神集中代表了儒家人文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价值理性,而礼教体系则主要代表了儒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工具理性,突出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专制主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孔子思想中统一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异化,在这种条件下,伦理道德便由人性的家园蜕变为人性的桎梏。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能在封建社会长期维持统治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及其政治意义。
2022-11-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在反击匈奴袭扰的战争后,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领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由此可见汉武帝的治国策略是(     
A.重视稳固边疆B.抑制工商业者
C.确立主流思想D.削弱宰相权力
6 . 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在东亚一直被视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三   西汉疆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是“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的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统一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形态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开拓和稳定西北边疆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022-1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此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态度不外三种:(1)对将逝去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2)承认现状,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3)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过渡时期三种“政治思想之态度”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
(2)指出《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022-11-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在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后,至汉武帝即位数岁,“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府库余货财”。在汉匈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决心改变自汉高祖以来对匈奴奉行不辍的和亲政策,试图通过战争手段去征服匈奴,彻底解决汉匈矛盾。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主战派王恢的意见,遣兵30万于马邑伏击匈奴,由此揭开了大规模汉匈战争的序幕。……正是在汉武帝以武力征伐为主、以经济文化渗透为辅的对匈奴政策的作用下,至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最终走上了奉藩称臣的道路。

——摘编自马勇《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在急欲认知西域诸国的刺激下,授张骞为中郎将,令偕持节副使多人,携牛羊万头与数千万金帛,向西域进发。从此次出使的结果看,尽管说服乌孙东归河西、共讨匈奴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却促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的呼罗珊一带)、身毒(今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一带)、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等西域诸国相继归附西汉王朝,致使“西北国始通于汉矣”。为了保证通往西域诸国的道路畅通无阻,汉武帝于河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四大军事重镇)控制河西交通,横贯欧亚非大陆、沟通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由此开辟。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匈奴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发动对匈奴战争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关于君权的制约机制渐超形成,“天”在秦汉之际的民众中具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按认为是一切合法性的最后根据。董仲舒对传统的天神观改造和重构后,强调“天者,百神之六君也”“三者亦天之子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赋言民者,天夺之”;宰相应“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上佐天子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重大事件要经过中枢机构的集体讨论,方才下诏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有时还会出现激烈的“廷争”,这无疑削弱了君主决策的随意性。汉代君主治国理政尤为关注对前朝历史经验的总结,以提升执政能力,这就促使其设立史官,传承古已有之的修史传统。

——摘编自向晋卫《汉代社会对君权的制约机制》

材料二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隔断了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进而演变成天下大乱。持续的战乱造成地方势力坐大。世家大族操纵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大权。魏晋以降,门间士族有宾客、门生、部曲、佃客与奴婢,并占据广阔的山泽庄园,势力空前强大,且可凭恃九品中正制平流进取,巩固其政治地位。三朝更迭对他们来说,自不必放在心上。自曹操崛起以来,强调唯才是举,认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不仁不孝”也可为我所用。曹魏中期至西晋,谈玄之风盛行,不少士大夫热衷于追求庄子式的逍遥,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及至晋宣南渡,此风弥煽。凡此种种,使君主制专制呈现出一种持续衰微的趋势。

——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君权削弱的几个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制约君权的重要因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君权逐渐衰微的原因。
10 .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的重要通道,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多种史籍来看,汉武帝之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经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逐步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汉长城在当时称为“塞”,包括城、障、燧、亭等设施的汉塞集军事防线与交通渠道为一体。将长城延伸至河西、西域,有力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摘编自荀长玲,徐黎丽《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

材料二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对外贸易非常活跃,商业的繁荣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繁荣的海外贸易也为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南宋时期“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摘编自许尔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拓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