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

——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

材料二 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而瓦解。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展开,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鼓励农耕、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立信于民,使其遵从。毅然处置了公子虔和太子傅公孙贾,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给反对势力以致命打击。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造就的崭新秦国,使其在列国征伐中立于不败,对后世秦国历代君王的统治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摘编自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的改革,通过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鲜卑族及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封建化过程。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改革后,人口增加,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屯田垦荒。北魏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北方重归统一。拓跋焘死后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北魏明堂(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教化之所)始建于太和改制期间,孝文帝曾在此会见群臣、祭祀祖先。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之后,孝文帝为孔子修建庙宇,并亲题文圣尼父。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一改早期鲜卑婚俗,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拓跋皇室一律学汉语、说汉话。迁都后第二年,孝文帝率领群臣到鲁城(曲阜)祭拜孔子。他还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令其死后安葬洛阳。孝文帝还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为自己选了墓地。

——摘编自卜宪群等撰《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和实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对北魏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18更新 | 503次组卷 | 20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