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代察举制设有专门选拔具有各种特殊人才的“异科”,既包括“勇猛知兵法有道术”,也包括“明经典、法律、法规和懂民政、善理财、长治水”等,如:何并、尹赏等就曾以善于治理民政而被察举为县令。由此可知,设立“异科”(     
A.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B.为门阀政治形成创造了条件
C.旨在践行儒家“学而优则仕”D.完善了察举选拔人才的程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A.科举尚未形成风气B.唐朝选官制度多元
C.八股文非李白强项D.荐举仍是入仕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某学者指出,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可见,这一制度(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2021-09-06更新 | 615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
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
2022-10-09更新 | 525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而《三国演义》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这一变化说明
A.汉末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B.汉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明显
C.制度性调整带来结构性变化D.统治者解决危机手段多元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是以功臣封侯食采,子弟平流涌进,而不知随时向民间吸取新因素,增加新血轮,致政府与民间日逐悬隔,在上人材日稀,在下民情隔膜。上下不能连贯,有僵化为新贵族之趋向”。为此汉政府创立了:(     
A.内外朝制度B.察举制C.郡国并行制D.九品中正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