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D.打破了“世卿世禄”
2024-04-11更新 | 626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2022-04-10更新 | 1205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朝前期,进士科选才多注重考生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天宝年间,进士科中官吏的选拔则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这体现了(       
A.选官方式发生变化B.科举制运行有失稳定
C.社会公平难以保证D.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       
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这反映了(     
A.八股取士难以选拔人才B.平民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C.门第观念依然十分流行D.科举制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
2023-04-09更新 | 460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
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
2022-10-09更新 | 525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公元837年,平卢军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吴降为其夫人李氏撰写墓志铭:“长庆二年,我登进士。与君婚姻,情若鱼水。一从薄宦,四任俸微。惭我无食,劳君典(典当)衣。”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B.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
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D.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危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长期以来以明经出身者,大多只被授予州县职位中较低的官职。唐文宗曾直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这说明,唐代科举(     
A.仍带有“量能授官”观念B.只对进士出身授予高官
C.存在分层分类考试现象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