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04次组卷 | 128卷引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2023-10-20更新 | 791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朝廷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引入考试机制,规定: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必须通过中央的考试才能获得官职。考试包括对经术射策、对策陈政、令史史书和尚书郎笺奏等。据此可推知,“阳嘉改制”
A.杜绝了察举制的流弊B.选拔了各类实用人才
C.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D.有利于察举制的完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021-07-11更新 | 736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东汉初,中央要求各州郡对所推荐的孝廉先委以职务,考核合格后再向中央举荐。东汉顺帝时,则对各孝廉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将被黜落。据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A.突出强调门第观念B.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C.呈现出衰落的趋势D.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22-23高一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营造了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B.选拔标准异常严苛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D.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2022-11-21更新 | 355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政治上的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愈发强盛。东汉末年,在外戚、宦官、朝官的三角斗争中,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三国时期贵族政治浮出水面,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贵族政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复古,本意是抑制豪强门阀,不仅没有阻止门阀世家的发展,反而催化了门阀政治。

材料二  隋唐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官僚体制的录用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削平了世族的残余,促进了官僚群体的更新,稳定了国家编户齐民。隋唐开创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科举的实行也使官员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022-12-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朝宰相李德裕曾说:“然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据此可知他认为(     
A.选官应当注重德才兼备B.家庭出身影响高级官员素质
C.科举出身的官员素质低D.官员必须从公卿子弟中选拔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治国有成,与其发展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关联匯浅,而察举制即为其大端,韵脉及于后世,至今犹有余音。与帝王公卿由上而下征辟士人不同,察举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此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施行。入汉之后,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察举制在汉代之流变,是一个渐趋繁密、日形完备、终成方轨、为一代所遵的制度化过程。作为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的。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考试。考试的内容依《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以经学、章奏为主。考试方式则有对策和射策,前者为命题作答,后者即抽签考试。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

——摘编自张毅《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材料二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开皇十五年(595 年),正式废除了行世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始建进士科”。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直到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一般地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的衰落,广泛地从一般地主、士人中选拔有才能之士担任各项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自开元初,举行制举时不断诏令自举,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赵晨曦《察举制中科举制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察举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