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她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了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唐朝是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有信心也日积月求。……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的频仍、日趋繁杂的地方事务,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削弱,安禄山反叛、黄巢聚众流窜,终至掏空唐朝的威权体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具有长期维系、不断重建的韧性,但大一统国家韧性的特征伴随着多次制度形式的重大变迁以及大一统局面的多次崩溃。体制变革是联结制度变迁、制度崩溃与国家韧性的动态机制。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体制变革有三种模式:以“变”应“变”,维护政治稳定;打破低水平均衡,推动大一统国家重建;累进变革,继承历史遗产。正是这三种模式使得大一统国家的韧性在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求变才能达成的历史成就。

一一摘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体制变革模式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因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到宋代以下,中国社会上再没有贵族存在了。新的平民学者兴起,这既是宋代的新儒家,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恢复了他的平民精神。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宋中国之变”自拟题目,并就所拟题目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1-10-15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同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对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具体实践。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统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指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自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清代乾隆时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1759)(局部)


《盛世滋生图》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揍,百货骈阗”的市井风貌;也有金榜提名后的喜庆场景,图中前一艘船的灯笼上写着“翰林院”“状元及第”字样,右边船上敲锣打鼓,后面跟着的大船上是及第的状元和花轿,岸边、墙头上、店铺里、酒楼上,所有人都向船上张望。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