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2019-01-30更新 | 2978次组卷 | 64卷引用: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2019-01-30更新 | 2405次组卷 | 71卷引用:2013-2014年河北保定市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
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D.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
2018-11-23更新 | 591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容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2018-11-13更新 | 191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2018-11-07更新 | 465次组卷 | 100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望都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解决“权力制衡”的措施是(  )
A.实行科举制
B.削弱地方权力
C.分割权力并完善运行机制
D.将行政、军、财权分割
2017-10-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隋朝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民、工等六部,到唐太宗李世民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唐朝六部名称变化反映了( )
A.丞相权力的削弱B.避讳制度的沿袭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本思想的强化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