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018-10-1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一、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8-10-1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如图,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4 . 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汉代“外朝”
B.唐代门下省
C.宋代政事堂
D.元代的行省
6 .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

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凡吏蠹民莫,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使……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卷一六七《辞官志》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服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据材料二可知,宋代“路”的常设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结合四段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9 . 日本中央政府的机构中至今仍保留着“……省”的名称。“省”的提法与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创设的中央官制有直接关联?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018-04-13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唐太宗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官员人数最少的政府了。据此推断,唐朝
A.“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
B.精简机构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百姓所承担的赋税徭役最轻
D.完善科举制后选拔出更多人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