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最主要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门下省的长官
D.参知政事
2018-11-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拆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二、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开创的何种制度?
(2)材料一图示二中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各自的职责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示二这一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18-10-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
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权限
C.三省间互相分权相互制约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5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
7 . 权力制约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机关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宋代财政,掌握在三司,三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是如何分散相权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实施分权的举措。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是如何“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的?指出美国政治制度中“立体分权”的内涵。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2018-02-02更新 | 448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1912年孙中山主持召开国务会议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四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演进方面有何功绩?

(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四图的政体在权力结构上有何异同?

2017-12-2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502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