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2020-05-10更新 | 82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初三省并重;自光宅(唐睿宗年号)以后,政事堂由门下移至中书,中书省遂居三省之首;玄宗以后,封驳诏奏之权,亦逐渐分散。这反映出
A.中书省决策权扩大B.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C.行政效率有所提高D.宰相议政职能加强
3 .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提议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遭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并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越权
C.当时已具君主立宪制特征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020-04-15更新 | 97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2届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卷
4 .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20-01-09更新 | 8917次组卷 | 10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自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问题日益突出,中书有时夺尚书执行之权,门下有时夺中书出令之权,尚书有时夺门下封驳之权,各自为政现象口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初
A.在尚书省设立六部B.收回三省长官实权
C.将中书与门下合并D.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6 . 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7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0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使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
9 . 如图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中枢行政部门的地位逐渐下降
C.君主专制统治呈现强化趋势D.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最终解决
10 .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2019-11-13更新 | 620次组卷 | 55卷引用: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