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        交流之路”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200-300。)
3 . 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免除他们的生活费,考试合格就赐予官职。因此,每馆很快招收到几百名学生,梁武帝安排五经学者分别教授学生儒家经典。梁武帝实施这些举措的背景是
A.国家分裂局面开始出现B.社会动荡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C.佛教动摇了儒家的地位D.梁武帝全面改革了科举制度
4 . 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
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2020-10-19更新 | 368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论证说明。
2024-04-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68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阜阳临泉一中高二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8 . 历史上形成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圈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

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殿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他宫殿。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

——摘编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

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摘自《亚洲的觉醒》(19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部“文献”的名称,说明景福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
(3)近代以来,包含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向西转”时也逐渐“觉醒”。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亚洲觉醒”的内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间的广泛流播,产生重要物化成果,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极言南朝佛寺之多。其实,南朝佛寺何止四百八十,仅据《南史·郭祖深传》载,梁朝“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在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新疆、四川等地保有许多石窟和数以千计的佛像。最著名者,一为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晋太和元年(366)始建,历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元各朝都在此开凿,现存石窟四百多个,佛像2450尊,为石刻艺术精品;二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魏文成帝(452465在位)时始建,几百年间开凿五十多个洞窟,现存造像五万尊;三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后第三年(497),中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连续营造四百多年。现存佛龛二千一百个,佛像十万尊。此外,还有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摘编自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影响。
2024-04-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