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
2024-01-05更新 | 50次组卷 | 89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历史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商人的占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B.西周何尊上的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书法在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艺术
D.汉武帝时,纸质《汉书》开始出版发行
2023-11-2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以至于善于经商趋利而名扬丝路的昭武九姓诸国,也对大唐天子顶礼膜拜,甚至远在西亚的萨珊波斯也因国难频频向唐朝寻求支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开放开明的政策B.繁荣的盛唐文化
C.君主专制的强化D.辽阔的疆域范围
4 . 4世纪以前,中国人的梵语知识匮乏,佛教学说被中国僧人所接受表现在:一方面通过随意的、遗漏的和经常是几乎无法理解的译文,这样改变了原样的中介,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中国术语所增加的误导,而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可用来说明,佛教在华传播过程中(     
A.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冲突B.被中国的僧人随意地误导
C.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D.冲击了儒家思想主体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专制统治
2023-10-16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代中央机构中有译官一职。从鸿胪寺定期报给史馆的内容看,举凡四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等,译官都要尽量了解和掌握。据此可知,唐代译官(     
A.利于开放的国策的实行B.负责外国和少数民族史的编撰
C.为法显西行提供了助力D.直接推动唐初佛教的广泛传播
7 . 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     
A.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C.唐对周边有强大的吸引力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8 . 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此推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A.世俗化B.儒学化C.中国化D.思辨化
2023-09-06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10 . 东汉至西晋时期掀起了佛经翻译的高潮。这一时期佛经的翻译中常出现“自然”“无为”“能仁”等词汇。这体现了佛教在传播中(     
A.受到三教并行政策影响B.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
C.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2023-08-29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