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宋朝历史极具特色,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承前启后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新创,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更革思路是在北宋初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明朗化的,它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同时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工更为明朗、责任更为集中。马端临《文献通考》曰: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代文化得到相对普及,这种相对普及最重要也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是文化不再被极少数士家大族完全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如理学不再仅仅是”“等一些深奥的哲理,而是呈现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文学重心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另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的事例不少,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清代沈垚就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当时士、商之间的界限确实已经不太分明。

——选编自张全明等《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前期在中枢权力机构设置上这一“更革思路”的表现。指出实施这一“更革思路”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思想、文学方面的体现。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代开始“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的表现。
2022-11-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王朝建国后,面对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战争造成的惨相,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刻不容缓。建隆三年(962)十一月,宋太祖重申唐朝考课令中户口增损的课绩标准,对州县官“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按增加比例进行奖励。而“抚养乖方、户口减损者”,则按减损比例予以处罚。当年还规定:县令、县尉在任内能保持所部“无贼寇”者,即书“上考”,如果出现“劫贼、杀人贼”,县令、县尉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捉获,限内捉获者赏之,限内不获者罚俸。县尉三次受罚,县令四次受罚,皆“殿一选”,三度被殿选者,勒令停官。太宗朝,诏令诸道转运使分三等考核所属知州、通判、监临物务京朝官。三等的标准为:治状优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

   ——摘编自杨方旭《宋代官员考核内容与方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官员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初考课制度的作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 …… (宋代)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 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摘编自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央集权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动因。
4 . 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大唐贡士,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焉。

——摘引自《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材料三:(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1、图2的地方制度,并概括图2地方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科举制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摘自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根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表现。试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材料三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
(3)据材料三,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印象“面面观”。某校高中学生历史社团分组寻找材料,准备进行一场关于宋朝历史的拓展学习讨论。

第一组:(宋太祖)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摘编自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068年)

第二组: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

——摘编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

第三组:北宋末,人口达到一亿多。宋代的垦田面积达到7亿多亩,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商品率达40%,使得大批农业人口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东京少说有100万人。“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歇,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城市配备有公共性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东京设置专门的“街道司”,用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综合以上小组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陈述你眼中的宋朝印象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1-11-19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涝”。南宋后期,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

——摘编自吴泰《熙宁、元丰新法散论》

材料二 宋初务弱外兵。其后中央的军政,不加整顿,禁军也弄得很腐败。又历代厢军升为禁军的很多,每遇荒年,又把招兵看作救荒的政策,于是兵数骤增。熙宁三年行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保有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都保正、副。户有二丁的,以其一为保丁。保丁中每日轮派五人备盗。后来才教保长以武艺,教他去转教保丁。王安石欲以民兵代募兵。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性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编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变法的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