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促进国家统一B.削弱宰相权力C.解决财政危机D.缓解边防压力
2 . 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太宗还以李洵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号,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珲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4 . 宋朝建立后,为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赵匡胤采取的措施是(     
A.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B.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D.外郡县,其朝廷远者,镇之以行中书省
2023-11-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③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④减少科举取士人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3-11-0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枢密副使C.知府D.兵部员外郎
2023-10-14更新 | 134次组卷 | 50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
2023-09-02更新 | 864次组卷 | 56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试题
8 . 如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时间事件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变法改革成为潮流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9 . 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主要说明宋代(     
A.延续唐朝政治制度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宰相权力受到分割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