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2024·湖北·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北宋《丁晋公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其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时隔半个多世纪,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中却未见记载。据此,下列对“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A.来自传闻,毫无依据,不可置信B.充满了话本式的戏剧性夸张和渲染
C.司马光是亲历者,其记载最可信D.是否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应存疑
3 . 宋太祖统治时期,大大提升了文官的地位,甚至让他们主持军务,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表明宋朝(     
A.崇文抑武B.知人善任C.削弱相权D.分化事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监察御史曹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太监)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后经曹修古申诉,皇帝即刻下令杖责。这一事例可用来说明,北宋(     
A.宦官乱政现象较为突出B.崇文抑武理念得到发展
C.君主对监察官员的维护D.监察体制的严密性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2023-08-29更新 | 1040次组卷 | 24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2023-07-10更新 | 3853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2023-06-21更新 | 5298次组卷 | 3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天津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2023-06-03更新 | 980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在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的数目数倍于高层政区数,中央的行政幅度剧增。以北宋熙宁以后为例,全国共二十三转运使路,每路有漕、宪、仓三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数超七十个。这一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     
A.稳定国家行政成本B.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D.分化地方行政权力
10 . 完善的选官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雁塔恩名”是指哪一制度?其创立于哪一历史时期?

材料二   省试录取名镇是否按地区分配,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北宋中期,欧阳修、司马光普人曲经就此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当时南北学风不一,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而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这一争论,表面上看,不过是科举之“公平”应当落实于地区抑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实则反映了更深刻的问题,一方面,与唐代中期以来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过程相应……

—一袁行霈邓小南主编《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讨论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格局和人才格局。

材料三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43000人之多,就其规模而言,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在直接参与决策的上层群体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是前朝无法相比的。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中华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比较唐代的政治有何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2-11-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