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B.通判负责监督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照宋朝体制,指挥“王师”北定中原的最高机构应该是
A.中书门下
B.枢密院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3 .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
A.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根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4 .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
2018-10-22更新 | 371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唐朝时期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铁莫做针,做人莫做军”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
A.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
B.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
C.源于唐朝开创的科举制选拔人才
D.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朝设官之制……三公三司不常置,宰相不专用。……又别置中书(中书门下简称)于禁中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反映宋代
A.加强对军权的控制
B.重视分权和制约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开始出现重文轻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宋代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一系列削弱相权的措施,其中削弱宰相行政权的是设置了
A.刺史
B.三司使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9 . 北宋初年,“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后其权力有膨胀之势,俨然为路级行政长官。宋廷在各路又置提点刑狱司等分转运使之权,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制度最终形成。 这表明        
A.宋代地方官制的创新围绕中央集权而展开
B.控制地方财权是宋代集权的核心思想
C.宋代形成路、州、郡、县四级地方行政体制
D.分权是宋代集权的必然选择
2017-11-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列措施与统治阶级愿望一致的是
①汉实行刺史制度
②唐设置节度使
③宋设置通判
④元设置行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