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金朝入主中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2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继秦朝之后,西汉统一了长城以内的农业区。 匈奴单于统一了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包括汉长城以西和天山以北的游牧区,天山以南的农业区也受匈奴单于的控制。匈奴统治了许多其他民族,如东胡、乌桓、丁零、小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以及天山以南的各农业民族。西汉政府严禁“精金良铁”运出关塞,但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的匈奴西岔沟贵族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汉地的铁工具、 兵器、 铜镜、 马具、 服饰和货币。 其中汉式环首小铁刀和铁锥多达二百五十余件, 还有数量可观的铁镬、 铁斧、 铁锛和铁锄等金属工具。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朝以后,继承辽朝疆域,统辖东北地区。 辽朝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金朝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今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 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零星和点带状形式分布,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持续向东北继续扩展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包括犁铧、 铁锹、 铁铡刀等,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不仅数量、 地点与辽代相比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在金代时常可见。农业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 契丹、 奚等游牧民族也相继投入农耕生产的行列中。 由于垦殖区扩大和技术提升,金代粮食质量和产量比辽代提升许多,松花江流域成为金王朝立都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长城内外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及匈奴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社会发展的贡献。
2024-03-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即位之初,多次将参与纂修《辽史》的史官召入宫中,“讲论古今及时政利害,或至夜半”。世宗认为前代史书详备,而金代《实录》太简略,因此大定年间(11611189年)先后完成《太宗实录》《睿宗实录》《熙宗实录》的编修。……他曾对宰臣说:“海陵(完颜亮,金世宗前任君主)时,记注皆不完。人君善恶,为万世劝诫,记注遗逸,后世何观?”……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世宗对宰臣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所加也。”海陵王被弑后,世宗为帝,他“禁近能暴海陵蛰恶者,辄得美仕,故当时史官修实录多所附会”。但世宗提倡实录史学,从开边政策、继承先祖传统、信任人臣以及注意处理内部关系等方面对继承人进行全面培养,并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定之治”局面的出现均与此有所关联。

——摘编自吴怀祺《金世宗时期的史学和大定之治》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重视史学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金世宗重视史学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疆域的扩大,金朝的统治者逐渐改变过去贱老的习俗,开始借鉴中原王朝尊老养老的传统。大定八年(1168年)“制子为改嫁母服丧三年”,泰和年间定有律令“祖年父母、父母无人侍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应加以重惩。赋役方面,规定对,年老且无负担赋役能力的年老者施以减免,体弱年高者作为特殊群体,得到了特殊照顾,金朝还会赐予这个特殊群体米、绢等物资。金朝还设立了养老处所,专门优抚退役的老兵。皇室还会设宴款待民间耆老,皇帝赐给饮食,对庶民百姓来说,这是极高的礼遇。纵观金朝的养老措施,虽没有中原王朝的具体、规范,但也涌现出一批孝子、忠臣,并形成了一股社会风尚。

——摘编自倪屹、徐洁《金代尊老养老风尚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金朝的养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朝尊老养老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浙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并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

-摘编白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的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金第四任皇帝)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怒视,海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之爱。颠危愁困,待尽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金朝与南宋和议),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考察)之责。孽孽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癝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

——摘自《金史。世宗纪下》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金世宗改革
2023-01-05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西夏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 (四年) 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日孛董,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