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始于元焉。 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伏朝鲜、安南边海之人,诚万世之利也……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益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

——摘编自朱子彦《元代的南北海运》

材料二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政务院规定了制定新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1.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是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3. 对于国内生产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生产设备、器材、工业原料、农业机械、粮食种籽、肥料等,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实施,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

——摘自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

材料三   长期以来,海床洋底的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深海洋底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威胁与日俱增。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并决定于1973年召开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在过程中,海底开发方式成为焦点问题。 海洋大国倾向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区域”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倾向于选择单一开发制。经过长达九年的协商,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就国际海底制度基本上达成协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了介于单一开发制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之间的平行开发制。作为原则,区域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进行,而且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摘编自鹿守本《海洋法律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代漕运发展的交通条件,并简析“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制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的原因,指出该公约在海底开发方面达成的共识。
2023-11-11更新 | 303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纷争的历史局面,使统一局面成为历史主流,这种统一局面的维持与宋朝确立的文官治国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宋代的行政体制中,州级政权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桥梁,它既是一个正式的和完整的地方财政体系,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审判体系,还是有效地贯彻中央政策法令、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的关键环节。在州级政权体系中,知州(府、军、监)是长官,通判是副长官……通判除同判郡政外,还监督、制约知州,不带军职,专门负贵州中重要的钱谷收纳,这种安排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有利的。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材料二   元代行省长官及其下属官员“受命于朝而后仕”,按照规定,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元朝中央政府还从军事权上控制行省长官调动军队的权力;从财政权上控制行省70%的财赋收入;从司法权上审查行省的大案、要案;从监察权上强化对行省长官的监督。综上所述,元代加强对行省的控制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元代“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摘编自赵旭国《也谈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兼与范红军先生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