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朝在地方上实施行省制度,规定行省品秩为从一品,比中书省低一级,同时要求行省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规定旨在(       
A.减轻财政负担B.强化中央集权C.改革中央官制D.缓和民族矛盾
2 . 元朝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但很少发生权力冲突,相反的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并且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以致文繁事弊”。该现象反映了(     
A.地方自主性被压制B.中央集权较为稳定
C.边疆得到有效管理D.监督制约机制缺失
2023-11-16更新 | 6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路、府、州、县所辖区域内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并建立了从首都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元朝还实现了对吐蕃地区的直接管理,并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为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的同时还进行屯田。辽阳行省是东北边疆的主要管理机构,下设71府,对境内的女真族等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针对西北边疆的情况,除了设置军政机构、建立驿站等举措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通过册封、联姻等笼络畏兀儿首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
6 . 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了汉人儒士的建议,制定了朝廷礼仪,但逢“国礼”,任何汉人都不得参加。皇帝死后被授予的“庙号”也一定是汉语和蒙古语各一个,如忽必烈的庙号汉语是“世祖”,蒙古语是“薛禅合罕”。这说明元代(     
A.政治文化的民族二元性特征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已形成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7 . 纵观历史,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代郡守可以“辟举六百石以下幕僚属吏”,唐代节度使拥有更大辟官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及下属各级官吏皆“受命于朝而后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唐地方官员权力有限B.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C.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D.元朝中央集权加强
2023-02-10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关于边疆地区的治理,汉唐王朝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元朝则“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国家治理趋向(     
A.一体化B.多元化C.制度化D.平等化
10 . 蒙古汗国没有年号纪年的传统。忽必烈继位后,建年号曰“中统”,以儒家经典《春秋》《易经》为洪范,以此实现寰宇一统、天下一家。这一举动旨在(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B.强化元朝国家认同
C.继承先代传统制度D.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