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纸)为钱矣。夫珠、玉、黄金,可贵之物也,铜虽无足贵,而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古人之意也。至於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用矣。举方尺腐败之券,而足以奔走一世,寒藉以衣,饥藉以食,贫藉以富,盖未之有。然铜重而楮轻,鼓铸繁难而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铜之禁,上无搜铜之苛,亦一便也。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材料二 马端临编制《文献通考》时,元代官修《宋史》尚未成书,而《通考》所记述更为详细,分析更为客观准确,其论断多为《宋史》所缺失,因此成为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考证依据。正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文献通考》“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马端临编纂《文献通考》,一是由于《资治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二是认为《通典》“不无遗憾”,“未有集著述之大成”,于是便“有志于缀辑”;加之家学的影响,取材于旧籍和当世学者的议论和朝臣的奏疏,遂成此书。他继承和发展《通典》开创的典制体通史之先河,弥补了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宋宁宗嘉定以前的典章经制,并拓展了门类,从《通典》9门增为《通考》24考,分类更为科学,范围更为广泛,论证更加精密,影响更加深远。

——摘编自史彬彬《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其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端临的观点,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献通考》的进步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并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右图为元代王振鹏(曾任秘书监典簿,管理宫中书画图籍)参照《东京梦华录》及前人作品创作的《龙池竞渡图》(局部),描绘了北宋汴梁内府御池苑在农历三月三日举办的龙舟比赛活动。与前人作品相比,该画作将皇帝形象隐藏于画尾雄伟的宝津楼中,高台之上观景之人也多被淡化处理。由此可知,该作品(       

A.是研究古代体育运动的一手资料B.兼具了文人意趣和市井风情
C.注重回避朝代更替中的政治问题D.深受程朱理学思想深刻影响
2024-03-21更新 | 26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蟾宫折桂(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疆出土的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在熟练使用宋锦传统技法的同时,又采用了波斯纳失失料,拼接肩、领、袖及襟边的方式;同时,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创制棉籽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等工具。由此可知,元朝(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纺织业出现技术融合与创新
C.南方纺织技术超越北方D.技术进步促进棉的广泛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元时期,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当时搭载漳州器的商船必须到泉州市舶司领取公凭并经严格的审验才能出海。因此泉州港附近的各县,尤其是九龙江口的同安、厦门、漳浦、东山等地都是窑场密集分布的地区。这说明(     
A.宋元时期海禁政策较为严格B.商品生产的外向型特征明显
C.福建瓷器生产水平领先全国D.朝贡贸易是外贸的主要形式
2024-03-18更新 | 37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
6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2024-03-16更新 | 59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6届辽宁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农书研究》首次对有宋一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书主要探讨了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宋代各类农书分别加以研究,专章论述了宋代代表性农学著作陈旉的《农书》的重要贡献,探讨了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传播方式及与宋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宋代农书数量不少于255种,涌现出如第一部农业气象专著、水稻专著、柑橘分类学专著、甘蔗制糖专著等等,是了不起的创获。

本书在重新厘定传统农书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将宋代农书分为综合类,耕作、农具、农田水利类,园艺类,畜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9大类,这种分类根据现代农业书籍的分类并结合宋代农书的特点,显得更加合理。

再如本书将宋代农书置于整个传统农学发展过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对宋代农学在整个传统农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客观评价。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宋代农书放到东亚文化圈更广阔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其世界性的影响与贡献作了学理方面的揭示。

总体而言,本书结构合理,史料丰富,在学术上多有创新,使我们对宋代农学和农业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系中国农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研究》序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书研究》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书研究》出版对宋代农业研究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8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9 . 中唐以来“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一岁善熟,则旁资数道”;浙东一带“机杼耕稼,提封九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江西十郡,列邑数十,土沃人庶。今之奥区,财赋孔殷,国用所系”。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①南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②安史之乱推动北人南迁
③天下财赋仰仗江南富地       ④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4-03-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五)历史试题
10 . 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这反映了宋代(     
A.政府推广经济作物种植B.农民生活日趋富足安稳
C.南方农业的专业化生产D.市镇经济职能得以增强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