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所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或系“贵族”之误)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说:“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国史大纲》)又说:“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还说:“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国史大纲》),“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不让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选择一个领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领域对于宋代平民社会到来的表现。(要求:选择的领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任意一个“黄金期”,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提出的“黄金期”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黄金期”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19更新 | 85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3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研究者设计了以下研究思路:

第一步,通过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方面,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二步,对科技繁荣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对中国科技史等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概述,总结社会发展中利于科技繁荣的因素。

第三步,通过借鉴影响宋代科技发展水平的社会因素,思考当今实现科技强国的方法。

根据研究思路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可以是经济、文学等其他方面),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完善论证过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都城的变迁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经历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转移。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迁的原因。(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指出,12世纪的中国已经达到相当成熟完备的程度,其时的西欧尚处于萌芽状态。这时的商业革命、都市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在规模和深度上虽不及后来的16世纪、19世纪的变革,但它的变化却是后世变革的原型,在活力和创造性方面较之西欧史的经验更具特色。西方汉学家甚至将12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12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自拟论题,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05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当代学者阎步克认为,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变异性。期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400多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从政治上来说,是贵族政治废弛,君主独裁政治兴起……

——[日]内藤湖南《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1910

材料二   内藤湖南套用欧洲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上世)”“中古(中世)”“近古(近世)”……“唐宋变革论”以胡汉对立视角割裂中国历史……“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

——李华瑞《走出“唐宋变革论”》,202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宋变革论”,自行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二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材料三   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举例

语法形式表现举例(《元典章·刑部》)
定中结构的复杂化“的”字结构的复杂化和定语的多层化蛮子田地里看守五河县的张千户小名的受宣的官人。(卷四,倚势抹杀县尹)
“着”的“方式化”用法用“着”表示动作的持续为那般,仿效着称冤的人多有。(卷一五,称冤赴台陈告)
介词带“着”“因”、“依”这两个介词后头可以加“着”因着胡家的气力里,做到参政的名分有。(卷三,胡参政杀弟)

——据李崇兴《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2022-09-1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9月段考历史试题
10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

材料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

——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