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学,以民间为依托的话本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因不容于封建社会上层,成就较小。由宋入元,话本为元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统治政策的改变也推动了大量文人自觉投入杂剧创作,他们既写现实生活,也写历史题材,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水平,并开创了文人不依附于封建社会上层,而以民间文艺为依托的创作道路。至明清之际,出现了部分文人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他们对传统话本小说、民间艺人的演出以及民间传说,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学见解,进行艺术创造,诞生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宽仁、信义、忠信等的肯定和赞扬,对专权、狡诈、残忍、嫉妒、昏庸的厌恶和嘲弄。

——摘编自康耀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期新界说》

材料二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文指出:“文学革命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并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也随之提出要推倒属于正统诗文一脉的“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要建设与起于民间白话文学有关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种新文学因为引入了古所“未有之物”,开辟了古所“未有之境”,注入了古所未有的“新思想和新精神”而具有现代属性,进而成就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摘编自於可训《从近现代文学革新看传统的转化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以后文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文学革命爆发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2024-01-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据记载,元代杭州城内有药市、花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市、南猪行、北猪行、布市、蟹行、花团、青果团、柑子团、书房诸市,它们分别散布在城市各处,或官营,或民营。据此可知,当时杭州(     
A.手工业生产的区域化趋势B.市民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C.商业市场的分区比较细致D.民营手工业发展势头猛
2023-10-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段测(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城市不能向农民征收税赋,城市最初的粮食需求只能来自周边农民的销售。大约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国内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但远距离收购的粮食不能在城内直接售卖,必须通过当地代理人销售。伴随着粮食供应带来的巨大商机,庄园开始扩大粮食生产,专门出售剩余谷物,成为城镇最直接的“农业腹地”。为保证市民生活需求,城市当局往往对粮食市场实行严格管制,不允许市民下乡收购粮食、购买园基超过其需求能力的粮食等,并设立以市长为首的“巡回法庭”商讨价格、检验各类商品,维护城市粮食市场的有效秩序。尽管如此,城市粮食的供应依然非常紧张,这也使得城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非常紧密,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周边农村传统的农业结构。

材料二   与西欧相比,中国古代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通过官府调拨,如南宋都城临安“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券、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但“细民之食,皆需之铺家”。与西欧不同,中国农村的粮食不一定直接卖给附近的城镇,而是由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宋代以后,地主的地租粮自食比例较少,相当部分作为商品粮直接运往城镇或急需地点销售。地主居于市镇中,既从事农业经营,又进行商品生产,当粮价低贱时,地主则大肆收购,反之则出售粮食,从中获取厚利,因此地主富室深刻影响了市场粮食价格。为保障粮食供应,官府往往采用设置官仓等间接手段平抑粮价,而较少使用行政或强迫手段干预其它经营者。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生存无须单独依靠周围的乡村,因此城乡关系比较松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丰斋《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粮食供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西欧与中国城市粮食供应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欧和中国城市粮食供应差异造成的不同影响。
4 . 对如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A.北宋商税征收解决了财政危机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C.北宋商品经济有了长足进步D.北宋商税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2024-01-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西汉商业中心                                                    图2唐代商业中心                                                图3明清商业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而更趋扩大。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工业发达的过程,也是扩大国外市场的过程。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实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掠夺,一个囊括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形成。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商业中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强是如何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2023-12-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宋会要·职官》记载,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四日,诏:“广州市舶司旧来发舶(民间船只),往南蕃诸国博易回,元丰三年(1080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交税)……”这反映了宋代(    
A.海外贸易空前繁荣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2023-12-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九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辽创制的契丹文字

   
西夏文

   
金创制的女真文字

A.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B.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D.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与中南半岛、大食诸国、高丽、日本的来往十分密切,高丽和日本都辟有专门对宋贸易的港口。宋代进出口货物有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出口货物种类也很复杂,据日本学者统计,仅日本进口的“唐物”就达41种。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等5个市舶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宋政府正式修订《广州市舶条(法)》,委官推行,并援用于各市舶司。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此时既有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且定居,也有宋朝海商、水手“住蕃”的现象。

——摘编自曹中原、刘常青《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材料二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占领泉州之后,元世祖即命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任用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为行省中书左丞,主持泉州的海外贸易。次年,元世祖又令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招徕海外各国贸易。元代进口舶货数量和品种都超过前代,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大德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舶货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舶货进口量剧增。王元恭的《至正四明续志》记载,由四明(又名庆元,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市舶物货高达224种,比元代前期翻了三番。元代海舶制造和航海技术都居于世界先进之列,再加上全国统一以后,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能够为海外贸易提供丰富的物资。因此,元代商舶东起高丽、日本,西抵非洲海岸,十分活跃。

——摘编自沈自强《元代海外贸易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23-11-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活动分布和思想主张


   

1

材料二   宋明理学家的籍贯分布和主要思想主张


   

2

材料三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从北宋至明代中叶处于封建社会后期,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体系得以营建,但它不是对“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上升的发展,即在儒释道价值观念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由外在的行为规范向内在的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折。……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思想领域界发生的两次重大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指出思想变革过程中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023-09-2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B.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D.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2023-11-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