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天下无道、世风日下的社会动乱局面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严峻形势,孔子及其弟子们以上古三代文化和华夏文明的捍卫者自居,将全部关注的焦点都对准了现实社会的“救世”“补弊”问题,把自己的学说定位在“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关于“人道”的框架内。当孔子和孟子在各国诸侯之间奔走游说,竭力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均未能见用,然而在汉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董仲舒的学说和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却找到了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维护皇权——大一统。董仲舒向武帝上书“天人三策”,其建议受到武帝重视,朝廷在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专用儒经,汉代儒学由此得到尊崇。

——摘编自陈效鸿《从春秋到汉初:儒家思想的历史际遇》

材料二   宋儒在排佛的同时,开始反思儒学。王安石、张载、二程、邵雍等开始把目光投向佛老典籍,他们大量阅读佛老书籍,以“惟理是求”的原则,或援佛老入儒,或以儒释佛老,在吸收了佛老的精髓后,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儒学理学。理学把自然界和入类社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纲常、封建统治是永恒不变的“天理”。理学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儒学长期萎靡不振的局面,而且改变了以往儒学那种繁琐经学形态。这种学术被后世奉为官方哲学,并成为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它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冠英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孟的主张“未能见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学说和理学的相同点。
2023-12-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初期,周礼成了一个庞大的“礼治”体系,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儒家学说的创造者孔子很重视修身,他把修身视为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必要主观条件,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有一定的作用。“执中”的原则本是古代治国安民的方针,孔子把它发展成“中庸之道”,并把它从治国方略引向了一般方法论原则。在孟子的仁政主张中,贯穿着以民为本的原则,他认为民众是政权得以稳固的根基,民心向背对于保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宁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开明君主和思想家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重法,不少思想家把法视为治国安邦的良策。

—摘编自谢兵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两宋时期,政治危机严重,但程朱学派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最为宽松。宋朝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远远超过盛唐,但社会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国内贪污腐败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外患也日益严重,引起了统治集团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宋朝学者为挽回世道人心,重塑伦理道德,积极构建理学大厦。和谐既是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身心和谐方面,提倡“自爱其身”,朱熹认为“自爱”既是天性,又是天德。在家庭和谐方面,程朱学派继承了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思想,特别将“治家”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安危的高度。在社会和谐方面,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公意识”。程朱学派还提出了“知其性”与“尽其心”的重要修养方法,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摘编自谢英《程朱学派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先贤们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程朱学派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述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价值。
2023-09-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三代所建造城邑不但是建筑行为,也是政治的行为,不同城邑在规模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宗法性政治权力,《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同时中央政权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加以制约。如周代重农,以为本业,商业受到严格管控。但当某一行政中心城市建立或撤销,城市人口集聚或消散又会推动城市工商业乃至区域经济的繁荣或衰退。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序列中首都是最为重要的城市。其庞大决定了需要更多的农产品补给。西周的洛邑和秦汉的关中平原是当时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带,汉代以后受经济变动和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矛盾的影响,但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经隋炀、元两朝的开辟和修整,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南北物资大规模运输因而通畅。极大地缓解了隋唐以来首都物资的供应紧张情况,而且亦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

——据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失去了天下粮仓的地位。这种供求关系变化直接推动了全国的跨区域长途贸易。与大运河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漕运有明显不同,沿江、沿海新出现的以商业为主的经济型城市更多地服务于民间商品流通。清代康熙朝以后,以海路运输为主的国内区域间的贸易出现大的发展,沿海流通枢纽城市也随之大量兴盛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内陆性特征。

——据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三代中国行政中心城市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首都选址的因素。并分析隋元两朝开辟和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2023-11-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是“铜钱时代”,铜钱流通的数量、范围和深度可能超过了其他朝代,实际形成了以铜钱为基准的货币体系。大规模持续供应的宋钱为亚洲东部南部海域铜钱区的形成提供了基石。明代是亚洲东部海域朝贡格局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近代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发端期。这个时代契机使得明朝内部的社会经济变革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兼具区域国际的特性。明代出现了由实物经济体制向货币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出现了货币形态、制度与体系的大转型。这种转型可归纳为“铜钱基准体系”向“白银基准体系”的重大转向。

——摘编自邱永志《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


有学者认为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转变。结合材料,概括宋明时期通货结构的不同,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10-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的一个时代,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文化娱乐需求的提升也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宋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城镇的繁荣昌盛,游风日盛,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娱乐业之兴盛,便是实例。当时都市序列中其他城市享乐之习也甚为风行:西京洛阳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政治城市及文化中心。

——摘编自刑颖《宋代市民演艺活动初探从城市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租界西方娱乐方式的传入(部分)

项目

传入年代

活动方式影响

西方戏剧

19世纪40年代

1860年成立ADC剧团对上海戏曲的改变和舞台的改造产
生深远影响

跳舞

19世纪40年代

1850年举行上海开埠以后第一次舞会成为夜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活动
形式之一

城市公园

1868年

黄埔公园是游憩的场所,也是上海地区侨民举办周末音乐会的地方上海地区第一座城市公园,不同于
传统的私园

马戏、魔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表演团体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领略了不同于传统戏法的西方经典
的魔术节目

电影

1896年

主要在茶馆、酒楼、溜冰场等场所放映中国最早的放映记录,大众化娱乐
活动形式之一

——摘编自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

材料三   1981—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娱乐活动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市民娱乐活动多元化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023-08-03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知恩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7 . 【元明清时期城市发展】

材料一   忽必烈曾许诺宋降后杭州“宗庙悉许如故”。元军进城后,保护了城内各衙署,对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皇宫内等建筑也仅收缴礼乐器物,建筑得以保存。忽必烈至元十九年,杨琏真迦等为发展佛教势力,夺占原南宋御前道教宫观为佛寺,重构杭州的信仰空间。两年后,元政府在南宋故宫遗址上“建大寺五”,原受元廷保护的杭州城郊天圜丘亦被毁建寺。杭州成为江浙行省省城后,杭城内原南宋官街改造、重建成行省街署与官员府邸,监察江南官员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大兴文教事业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等,大体由南宋旧官衙改造而来,仍保持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布局。

——摘编自陈彩云《从国都到省城:元初对杭州政治空间的改造》

材料二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城原为县级治所,元京杭大运河竣工后成为北方运河段的重要枢纽,是明代首批开设的7个运河上征收商品流通税的钞关之一,升级为兖州府下的州或直隶州。明中期后,土坯建起的外城城墙延伸着城市的防卫系统,鸡市口街、小纸店街、税课街、打铜巷等成为南外城街巷名。乾隆五十年,城内人口占济宁州31.8%,达15-20万。职业商帮中,出现了具有某些市民属性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参与当地修建寺庙、戏台、货栈,以及修缮城墙、码头、堤坝等。随着更多费用低、效率高的商船从事沿海南北贸易,济宁等山东西部运河两岸的城乡从19世纪中叶开始急速被边缘化。

——摘编自孙竞昊《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杭州的改造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济宁城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2023-01-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材料一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从整体结构和功能而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很大程度来自秦汉时期所创建并为后世所承袭的各项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功能上的整合。

——摘编自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材料二 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入世型文化,讲究履践,注重实用,强调经世,体现出一种济世情怀。当时士人对流传多年的传统经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绝不轻易认同前人,并对传统经学家“疏不破注”的做法不以为然。最具代表的人物有欧阳修、刘敞、王安石三人。宋代学者几乎对所有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古人。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岚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摘编自董德志《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文化的特征并分析宋代文化的影响。
2022-01-24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下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从997年到1124年,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1.2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皆来自于科举。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等


(1)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归纳其积极作用。通过宋代科举取士、婚俗观念变化的史实,理解宋代社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分析出现图中唐代进士出身比例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结合问题探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分析这一做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作为宋代比较突出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男女婚嫁不顾门第、等级的悬殊,而以对方家庭是否富有为标准,以能否得到尽可能多的聘财、嫁妆作取舍,甚至专门选择富户联姻。例如,庆历中,身任馆阁清贵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绍圣年间,许州阳翟县豪民盖渐,家紫累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正是在婚姻论财风气的影响下,为了多得聘财、资装,一些士大夫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名誉,也不顾封建的礼义道德,甚至敢冒法律之禁,演出了一幕幕丑剧。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等记载,薛居正子惟吉之寡妇柴氏,将携资产再嫁。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03


(3)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的表现。辩证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理解宋代社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史中关于汉纸的若干记载

内容出处
“中有襄药二枚,赫蹄(薄小纸)书”《汉书·赵飞燕传》
“令(贾)这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材者二十人,救以《左氏)(即《春秋左氏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是时,方国贡献(地方诸侯向皇宝进贡特产),竞求珍丽之物;自后(汉和帝的皇后邓氏)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要求每年只需按时进贡)纸墨而已”《后汉书·皇后纪》
“自古书契多端竹简,其用绿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初奏上,帝善其能,天下成称蔡侯纸”《后汉书·宦者列传》

——摘编自吴方意《浅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大一统性》

材料二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源流、 外传及世界影响》一书以确凿证据,证明早在北宋(11~12世纪之际)中国就已铸出金属活字并将其用于纸币印刷,从而纠正过去认为中国金属活字印刷出现于明代的旧说。书中通过文献考证和科学论证,指出唐末(9世纪)国人已制成堪舆(俗称看风水”用水罗盘,并有了关于磁偏角的早期记载。又据最新考古发现证明了早罗盘早在两宋之际(12世纪前半叶)已出现,并做了技术复原,修正了过去认为水罗盘不可能早于南宋和早罗盘为欧洲发明的说法。

——摘编自《一 部博通古今中外的科技史巨著 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汉纸的主要用途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中国科技发明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教科书中关于四大发明的陈述是否需要修改,并说明理由。
2021-11-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