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指出《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文化呈现这些特点的社会背景。
2 . 教育分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郑治文《本体·心性·工夫——“北宋五子”到朱熹的理学范式建构》

材料二:中世纪神学家中,托马斯·阿奎那是对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各种著作研究最深、运用最多的人。他认为科学依赖于质料,只有神学,其研究对象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永远不在质料之中的东西。低级学科以追求高级学科为目的,而最高的目的是神学,因而科学要服从神学,神学理论高于其他科学。……所有这些不仅揭示了基督教在人生问题上丰富的辩证法和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赋予这一宗教本身强烈的伦理化色彩。

——摘编自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教育的工农化和大众化,注重对工农大众进行政治、文化和技术的教育,把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新中国教育的重要任务。……党制定的教育方针坚定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顺应时代需要而制定的。这些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废旧立新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朱熹“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述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探索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经过托马斯·阿奎那改造的基督教理论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在西欧社会教化中产生的主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在成立以后至文革开始之前在“教育事业废旧立新”上所采取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2023-05-24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辽宋夏金是我国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官曰中书, 曰枢密, 曰三司, 曰开封府, 曰农田司……自中书令, 宰相、枢使、大夫、太尉, 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材料三: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分析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共性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宋元时期主要外贸港口。
2023-11-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并说明其主要思想。
2023-11-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定窑的粉白、哥窑的米黄、钧窑的玫瑰紫,这些醒目的颜色是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也是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清四大名镇:朱仙镇主产木版年画;汉口镇因交通而商业繁荣;佛山镇长于冶铁;景德镇精于制瓷。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当时中国外销世界各地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澳门作为中外贸易窗口,葡萄牙人入居后开辟了多条海上国际贸易航线。重要的是,航线延伸到美洲。西班牙占据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青花瓷带到了墨西哥。

——整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宋朝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中国青花瓷销往海外获取大量白银的两条主要航线。
6 . 从源头看,人类文明有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随着工业革命又产生了工业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耶律阿保机为其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范式。他宣布长子倍为继承人,仿照中国汉人传统的方式建造了上京。尽管他和他的契丹贵族一直在其领土上保持着游牧的习惯……耶律德光在位时期,辽国向南方的扩张要求重组其政治架构,行政体制按照双轨运行。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与需求。

——整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第4卷

材料二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商业活动场所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发展,其中有一些形成为繁荣的小镇市。大小城市、镇市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之网,与广阔的农村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生产最发达的两浙地区更加如此,可以说区域性市场在宋代明显地发展起来了。由于商业、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卷入了市场。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材料三

名称创办时间创办地点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福州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北洋水师1885旅顺、威海李鸿章
京师同文馆1862北京奕䜣
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威海丁汝昌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学习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统治范式”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辽“重组其政治架构”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新政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从现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洋务新政。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市井交易堪称早矣”,不用再候市门启蜂拥而入,更不必忧市门落锁仓促收场。因为宋代不仅早市无禁,更兼夜市不绝,而且热闹程度非凡。有史料论及宋代夜市境况,“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猪胰、胡饼和菜饼……果子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十,夜深方归也”。

——据《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条》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设新厂矿379家,新投入资本1430万远。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有二百万人左右。尽官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大战期间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虽有较大的增长,但在1920年仍不足30%,外国资本占70%以上。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与唐朝相比,宋朝“市井”的新特点,简析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914年到1919年”发展的特征;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此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社会政治进程的主要影响
2023-06-21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