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效法汉人用瓷器来表达审美,辽瓷中的鸡冠壶(以其形似鸡冠得名)最具代表性。鸡冠壶釉色出挑大胆,具有强烈的游牧民族阳刚之美。辽瓷中绿色的器物非常突出——在契丹人的眼中,盎然的绿色代表生养他们的千里草原。鸡冠壶的造型并非一成不变,穿孔式的鸡冠壶出现在辽代早期,通过绳索穿孔而过,方便固定在马背上,适合契丹人的马上生活。到了辽代中晚期,大量契丹人从游牧走向定居,适合居室使用的提梁式鸡冠壶应运而生。从器型风格上看,鸡冠壶从最初的敦厚浑圆到中后期的苗条清瘦,体现了与中原文明交汇融合的特点。总体而言,辽瓷技艺醇熟,造型挺拔劲健。在同时期中国的各类陶瓷中,辽瓷之美在色彩、在形制,在牧情古朴,在和而不同。

——摘编自张颖《在辽瓷中还原契丹民族的游牧生活》

材料二: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青花之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材料中提取关于辽瓷的三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瓷器史中所见的中华文化之特性。
2023-06-29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定窑的粉白、哥窑的米黄、钧窑的玫瑰紫,这些醒目的颜色是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也是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清四大名镇:朱仙镇主产木版年画;汉口镇因交通而商业繁荣;佛山镇长于冶铁;景德镇精于制瓷。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当时中国外销世界各地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澳门作为中外贸易窗口,葡萄牙人入居后开辟了多条海上国际贸易航线。重要的是,航线延伸到美洲。西班牙占据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青花瓷带到了墨西哥。

——整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宋朝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中国青花瓷销往海外获取大量白银的两条主要航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产量一览表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金元(1100年)明(1600年)清(1800年)
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
总产量
(亿市斤)
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

——摘编自吴斌、党晓红《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中国在应对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上取得显著成就,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的养活世界1/5的人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七亿多人摆脱贫困,谱写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事实上,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派出了超过10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这些地区的国家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

——摘编自韩硕《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世界需要向中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应对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取得成就的世界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农书研究》首次对有宋一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书主要探讨了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宋代各类农书分别加以研究,专章论述了宋代代表性农学著作陈旉的《农书》的重要贡献,探讨了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传播方式及与宋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宋代农书数量不少于255种,涌现出如第一部农业气象专著、水稻专著、柑橘分类学专著、甘蔗制糖专著等等,是了不起的创获。

本书在重新厘定传统农书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将宋代农书分为综合类,耕作、农具、农田水利类,园艺类,畜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9大类,这种分类根据现代农业书籍的分类并结合宋代农书的特点,显得更加合理。

再如本书将宋代农书置于整个传统农学发展过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对宋代农学在整个传统农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客观评价。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宋代农书放到东亚文化圈更广阔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其世界性的影响与贡献作了学理方面的揭示。

总体而言,本书结构合理,史料丰富,在学术上多有创新,使我们对宋代农学和农业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系中国农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研究》序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书研究》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书研究》出版对宋代农业研究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皇帝都喜欢饮茶,并常将北苑(属福建)进贡的建茶赏赐给皇亲贵族、近臣与功臣。这一时期,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盛行,经过丁谓、蔡襄等士大夫的倡导,逐渐传播到上层社会,最终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当时以福建建州为中心烧制出的各种瓷器称“建盏”。宋初,当地一些窑工技师在黑釉盏中有意加点白釉烧造而成的“鹧鸪斑”,是当时生产工艺中的新技术,“点试茶家珍之”。此外还有兔毫盏、油滴盏等种类,仅宋代建阳水吉一带就有龙窑99条,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摘编自杨静《宋代建茶的崛起与茶文化兴盛关系探论》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福建建盏制造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宋代建盏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王室的南迁直接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上到王权皇贵下到商家农户,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人开始大量种麦,人口的骤增,小麦供不应求,利益驱使南人也开始种麦,“一斛麦达万二千钱”。……宋朝经常颁布劝农种麦诏令,乾道八年(1172)九月壬申孝宗再次颁旨:今年是五谷丰登之年,趁着秋天的好收成,要让农民多做存储准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现在就要准备好种麦的事宜。孝宗皇帝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亲自在宫中种植二麦,作为天下表率。……“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种麦之利,独归客户”,种麦可以使“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农户种植小麦可以不必交租,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所有,政府的这一农政规定,让农户的收益有所增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之下,刺激了广大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地方官也大多能秉承朝廷的旨意,认真推广种麦。

——摘编自《宋朝的农业土地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南方种麦、推广稻麦两熟制》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南方得以大面积种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南方大面积种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统治者采用政治、经济、行政等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地方官在其辖境内劝农时,大力推广江浙一带先进的耕作技术。自真宗朝始,政府大力推广占城稻,提高了水田的抗旱能力;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具体的技术指导,推广稻麦二熟制;广泛种植桑麻、木棉、苎麻等经济作物。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宋代农业得到巨大发展,为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元代统治者在中央设大司农司等机构,专掌农桑水利事务。并且常派出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各地,规定“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浚治”。同时将牧场拨给农民,听民自垦荒地,并规定免除一切劳役、赋税。如中统二年七月“敕怀孟牧地,听民耕垦”。地处边疆的云南曲靖等路遂“野无荒闲,人皆力耕,地富饶好”。边镇腹里皆置屯田处所,“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辽阳戍兵原每岁需海道运米十万石供给,实行屯田后,“耕渔自养,粮不须给”。十多种农业科学专著被朝廷刊印后,付诸路转运司,以助民务。总之,元代农业在前朝基础上仍有较快发展。

——摘编自谢天祯《论元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元代重农措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8 .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

——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

材料二: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物价“猛涨”的原因。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6年至196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扼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
2023-04-1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9 . 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 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 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

——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里,份地受让人须经庄园法庭将土地先“交还”给领主,再经领主“接纳”后才能取得土地。领主与份地受让人的约定条件、交换过程以及相关义务都载入庄园法庭的卷档中。农民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交换和买卖,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收回。在一个案件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某些土地,理由是农民超过了其有权持有的数量。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

——摘编自肖培栋《浅析西欧中世纪农民对土地的合法占有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田讼现象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的特点,说明庄园法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诉讼案例体现的不同法律理念。
2023-02-28更新 | 761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