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近些年来,宋史学界希望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而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段——唐宋或宋元明——中找到意义。……钱锺书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

——摘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外贸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述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很有讲究。如李天舆的“五经轩”、王天锋的“醉经堂”、海虞陈彦昭的“宝灵经堂”、薛俅的“三经堂”,“以藏儒、道、释氏之书”。藏书楼中,以“楼”、“堂”、“阁”、“庄”规模较大。如北宋豫章罗敬夫“万卷楼”、欧阳汇“万卷堂”、安阳韩氏“万籍堂”等等。再如北宋欧阳修命其藏书之处为“非非堂”,寄予了藏主希冀明辨是非,非一切所非之事,完成“已身之正”;蒲宗孟有藏书楼名为“迂堂”,是以“孟子迂而守道,屈原迂而守忠”作喻,取“迂而安贫守道”之义。

材料二   北宋曾有三次大兴官学之举: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南宋官学因政治混乱等原因逐渐呈衰落之势。书院、私学迅速发展,遍及府、州、郡、县。官学与私学的继续发展和扩充使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对书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乾德四年(966年)下诏“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官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具以名闻”。此后的历代皇帝以此为榜样,延续至南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代芯《宋代私人藏书楼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私人藏书楼命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私人藏书楼兴盛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海洋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广州港地当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广州很早就有很多外国人留居,隋唐时尤甚。宋时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在当时中外经济交往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在高纬度地区寻找新海运航线的原因;基于全球化视野,简述这些行动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郑航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改革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官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据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控制粮食资源,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取消农产品自由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粮油等实现敞开供应,价格由市场决定,统购统销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据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和废止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杭州“大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这是以金、银、现钱等待客户以“盐钞引”前来进行结算兑换的私人金融性行铺;“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他各种商业店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又开店矣”。南宋末年,吴自牧记载“海商之舰”“舶商之船”云集于杭,全国各地运来的物品,在此装上海舶,“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1898年杭州进口的洋货和土货合计共值2960234两,1904年达18589143两;杭州土货出口总值由19004785371海关两,增加到190510200623海关两。1896年,杭州开设海关并正式开港通商。1897年,杭州在发展邮政事业的同时,还开展电力建设。1900年,沪杭铁路实现全线接轨。1924年陆续开通长途电话。

——摘编自王晓晓《杭州近代城市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时期杭州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杭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7 .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宋代科举实行“南北卷”进行平衡,就是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体现。阅读以下材料,了解南方经济发展,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西晋来至南宋初期数次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如图1

材料二:


材料三:“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的基本政策。宋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1)图1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据所学,这一历史现象对该阶段中国区域开发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2直接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请说明图1与图2现象的关系。
(3)图2南宋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试从当时政策、制度、科技、政治局势、经济等角度任选四项说明。)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其中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指出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东京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由哪些发展趋势?
2022-01-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2-01-1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海外贸易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中国皇帝认为“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清朝)广州贸易的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选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浅析》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促使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南宋相比,清代前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