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社会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统计,宋朝后妃半数以上选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数出自中小官僚,与唐朝显著不同。一般社会成员的婚姻观念或贵进士,或求资财,至于族望门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上述变化说明宋代(     
A.社会等级制度逐步瓦解B.平民社会色彩开始显现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2 . 宋代《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条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这反映出宋代(     
A.各民族习俗差别缩小B.官府引导百姓生活方式
C.南北区域文化的融合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2024-05-13更新 | 26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宋人记载,丈夫去世妻子守丧期满即可改嫁;丈夫犯罪或外出三年不归,亦听改嫁。范仲淹在其子死后将儿媳嫁给门生;王安石儿子对妻子不满意,王安石便为儿媳选婿另嫁。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传统婚姻观念的转变
C.封建礼教纲常的巩固D.门阀士族群体的衰落
2024·安徽·模拟预测
4 . 历史学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宋代诗词中保留了众多“宋代记忆”,为后人认识宋朝提供了丰富材料。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诗(词)句史实
A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杨万里)稻麦复种的推广
B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商品经济的发展
C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海外贸易的繁荣
D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门第观念的淡薄
A.AB.BC.CD.D
2024-04-21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有研究显示:1148年和1256年两份进士题名录,约有57%的人祖上三代未曾为官过。但如果扩大家族范围,几乎所有宋代功名获得者在官场中都有亲属或亲戚。材料说明(       
①晚唐时期官场中门第观念仍十分流行       ②唐宋科举制度带来渐进式的阶级流动
③应试者的出身是宋朝录取的重要标准       ④通过科举考试是向上流通的唯一途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08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A.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D.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
2024-03-29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浙江·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苏轼在《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中写到:“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这反映出宋代(       
A.士族阶层已经日趋衰落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城市中的饮食设施发达D.士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2024-03-22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8大核心考点+82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4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024·贵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北宋时期,皇家园林、官办园林和私家园林定期向居民开放并举办盛大的“开池”游园会,园内市肆百业之兴,各类开放化的园林多种多样,更加趋于分散、小巧和市井化。这一现象(     
A.利于维护城市生活秩序B.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娱乐诉求
C.得益于宽松的社会环境D.反映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2024-03-16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8大核心考点+82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4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9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 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4-03-13更新 | 133次组卷 | 5卷引用: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