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明朝,巡按御史选派,由“御前点差”,回京述职,不须经都察院,“径赴御前复奏”;监察御史奏事“若系机密重事,实封御前开拆”。这些规定旨在(     
A.加强监察队伍自身作风建设B.确保监察工作独立以加强君主专制
C.强调对监察过程的全面监督D.防止监察过度而产生行政负面效应
2 . 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内阁的权力旁落
3 . 从宣德时起,明朝皇帝陆续命中书舍人入阁,充当“书办”,一些无关要旨的视草或例行文字,无须阁臣亲笔,而是由“书办”代写,甚至一些重要机密文书,也由阁臣授意,而由“书办”执笔。这说明当时(     
A.内阁地位显要B.宦官专权严重C.批红之权旁落D.票拟权被分割
2024-05-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据记载,“成化以前世,无刻本科举时文。”成化年间杭州通判沈澄编《京华日抄》,“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黄宗羲在《明文海》中引用嘉靖年间李濂在《纸说》里的话:“比岁以来,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这些现象折射出(     
A.科举选官的完善B.印刷技术的提高C.专制集权的强化D.世俗观念的盛行
2024-05-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万历年间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是一组条屏式样的海防图,全图自广东沿海向东向北呈“一”字展开。清中期的长卷式沿海全图的分图顺序,多为“自盛京(今辽宁)至广东”,这与明人万里海疆“自粤抵辽”截然不同。这一呈现顺序的变化,最有可能是基于(     
A.王朝政治的差异B.制图技术的发展C.经济重心的变化D.外贸政策的不同
2024-05-08更新 | 32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明初学者的笔下,“华夏”一词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魏校“我太祖再造华夏”
黄珣“皇明之兴,高皇帝以神灵睿圣,不阶尺土而统一海宇,再造华夏”
胡应麟“元都平,四海清,鬼神受职,万方庭列。大藩置神京,汛扫风烟,混一区寓,再造华夏开文明”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大
C.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D.具有革故鼎新的政治寓意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4-18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明成祖米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嗜书,智识杰出”,深受成祖喜爱。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并擒拿赵王朱高燧。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完善内阁,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等;设“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参政。在经济民生上,续仁宗之德治,体恤民情,实行休养生息,为民解困的政策。对内,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停罢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并放弃交趾。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癸年三十八岁:后世赞誉宣宗:“即住以后,史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完美,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据《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宣宗时期“治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评述明宣宗的历史功过。
2024-04-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对西部外域地理的称谓。 “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 “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西洋”概念变化反映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松动B.时人眼界扩大C.国人海权意识加强D.中外交流频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其相似的历史表象下常常掩盖着极大不同的历史本质,发生在15世纪首尾两端的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就是这一类的相似事件。

材料一   三大航海的指标对比

郑和航行达·伽马航行哥伦布航行
次数与时距7次历时282次历时64次历时13
船只数目一般每次260余只,大中巨型宝船60最少3只,最多17第一次4只,第二次20
船只吨位和人数估计1500吨、约27000100200吨、约90150050120吨、约150
打通交通线中国至东非海岸绕航非洲至印度欧洲至加勒比海岸
船队性质皇朝特遣舰队王室特许私人航海探险队
资金来源国库调拨股份和私人集资、王室赞助

——摘编自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材料二   发现通向印度的好望角航路这一事件的极其重要的成果,是把欧亚大陆东西海岸的航行连接起来,即使这是一条迂回的路线……由哥伦布一代的伟大航海家们开始的变革,赋予基督教世界以最广大的除飞翔以外的活动能力……主要政治效果是把欧洲与亚洲的关系颠倒过来……欧洲现在出现在世界上……它的势力包围着至今一直在威胁它本身生存的欧亚大陆强国。在水域中发现的空旷土地上,创造了许多新的欧洲,对于欧亚大陆来说,现在的美洲和澳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撒哈拉外侧的非洲,就是以前欧洲的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

——摘编自强世功《陆地与海洋—“空间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麦金德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