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绘制,原图长宽115*100厘米。绘图标有“东方九夷、南方八蛮、西方六我、北方五狄”(该图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充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图上标注府、州、县、卫、所及域外国家地区的各级地名近千处。制图学角度上,将运河和黄河混为一体、将乌江绘成长江的主流等显然是错误的。但它尽量利用图中空白,用简明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作扼要说明,尤其对边疆地区,如在东北女直地区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归附,立都司卫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东北,地与契丹相抗,以时朝贡”。

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基多·拉维查在马尼拉任职期间(1572~1575年),经由阅南商人处得到《古今形胜之图》,他将该图中的重要地名和说明文字译成西文,并呈现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该图成为欧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国地图之一、所载的文化信息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直观的感觉,因而受到重税。

——摘编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胜之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古今形胜之图》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古今形胜之图》流传至西方的背景,并说明该地图的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还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3 . 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明代乃以监察官员治天下”。如表所示为明代对科道官员选任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明代(     
时间内容
永乐年间明成祖曾谕,“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
正统初年颁布《宪纲》,始立新进初仕者不与科道之禁,认为“新进小生,遽受斯职,未达政治之体而有可为之权……以好恶为是非,甚至贪秽无籍”
成化年间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不得选任为科道监察官员)”
A.科道官员行政权力扩大B.官员监察制度成熟完备
C.科举取士标准趋于严格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为1480-1602年明代财政支出统计表。据此推知(     
年份皇室消费
(占比)
俸禄支出
(占比)
军费支出
(占比)
赈济支出
(占比)
赈灾数额
(万两)
148023.37%26.25%49.15%1.23%7.67
155234.86%24.06%40.59%0.50%6.1
160252.89%14.18%32.44%0.48%13.8
A.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B.皇权政治弊端日趋严重
C.军费支出数额逐步下降D.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显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王朝清明节祭扫皇家陵墓的交通路线示意图。下列历史场景与该朝代相符合的是(     

A.当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纸币出现在商业交易中
C.设立土司、卫所管理边疆地区D.赋税制度实行摊丁入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所示为籍贯可考的明朝武举登科进士人数初步统计情况(以现代省市划分)。最有助于解释明朝武举人才分布特征的因素是(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浙江

257

11.7%

湖北

59

2.7%

山西

175

8.1%

江西

49

2.2%

河北

168

7.7%

辽宁

35

1.6%

福建

118

5.4%

四川

21

0.9%

陕西

95

4.4%

云南

21

0.9%

山东

80

3.7%

湖南

12

0.5%

河南

72

3.3%

A.军事需求B.教育风气C.人口基数D.经济水平
2024-05-13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明初,明太祖颁布了一道冠服诏令: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此举意在(     
A.彰显皇权独尊B.树立新政权合法性
C.统一服饰文化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024-05-13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B.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2024-04-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乐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A.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B.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D.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2024-04-28更新 | 23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师联盟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2024-04-06更新 | 63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4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