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2024-05-2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2024-05-13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以下是关于明代督抚制度的材料,据此可知,明代督抚(     
1421年,明成祖“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巡抚之名由此而来。“均因事因时而设,旋设旋撤”
1430年,擢于谦等人为侍郎,巡抚山东、湖广等处,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
1436年初,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督师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带有都御史之职
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韩雍雨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梧州,遂为定制”,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①从监察官转变为地方行政官                    ②由临时任命改为常驻久任
③对地方的管理职权日益增大                    ④主要职责是镇压地方叛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4-05-13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等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评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讨论。
2024-05-10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嘉靖帝因孝宗张皇后曾抑其母蒋氏,而迁怒于张皇后的兄弟张延龄,四谕内阁及首辅张璁,命其票拟处张延龄死刑。张璁先后十三次上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崇祯帝欲定从逆案,广为罗织,命内阁列名,首辅韩爌再三拒之:“臣等职在调旨,三尺法非所习。”这反映出明朝(       
A.君主专制制度完善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C.内阁获得决策大权D.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2024-05-0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郑君之罪也。

……哥氏(哥伦布)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1)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在写郑和传记时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2)阅读材料,梁启超指出了“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8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
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
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3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9 . 鉴于元末官场腐败,官吏鱼肉百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双管齐下,大行教化之政的同时,颁定《资治通训》《志戒录》《大明律》,以官民犯罪案例编成《大诰》三编,甚至给百官拟定《授职到任须知》,直接规范基层官吏的履职,并认定治乱世须用重典,推行严刑峻法,乱法贪腐官员数万人被治罪。据此,说明朱元璋(     
A.废除丞相分权六部B.完善里甲户籍制度
C.强化法纪整肃吏治D.设司礼监规范监察
2024-04-29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明朝初年的一些贪腐大案使明太祖认为,中央官员如果和地方富商巨贾相勾结,则贻害无穷。为此明代实行(     
A.自今科场取士……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
B.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C.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
D.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州)、松(江)人
2024-04-29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