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升B.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内阁权力得到加强D.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
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3 . 下表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颁布的政令。这些政令的颁布表明,明清时期(     
时间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轴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顺治十八年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A.海禁与开放并存的对外政策B.统治者对海洋战略的认识深化
C.海洋政策呈现出政治集权化D.海外贸易管理日益趋向制度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的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往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2024-06-0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段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571—1576年,中国与西属菲律宾从民间贸易走向官方交往。菲律宾三任总督均遣使访华,但他们扩大贸易的需求未受到中方理睬。为此西班牙人提出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这(     
A.反映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中外交流B.演化为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主因
C.说明朝贡贸易体制束缚海外贸易D.对中西印度洋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2024-05-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代史学没有出现类似《史记》《汉书》《三国志》《通典》《史通》《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那样产生重要影响的史学名著,也没有出现像司马迁、班固、陈寿、杜佑、刘知几、司马光、袁枢、马端临那样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史学家。这一变化源于(       
A.重史传统观念的淡化B.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C.史学体裁创新的缺乏D.官修史著实录的失实
2024-05-20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合肥市第一中学等名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2024-04-06更新 | 63次组卷 | 11卷引用:黄金卷08(15+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 秋末冬初,长达28年之久。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
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
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2024-03-27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4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屯田考》记载:“(洪武)二十九年,广西布政使言,新设南丹等卫,岁用军饷二十余万,有所征不能供,帝命置屯田,俾军士耕种。”此后,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进行军屯。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A.积极促进边疆的经济开发B.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努力应对频发的边患危机D.屯田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