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轮台诏》:“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摘编自《汉书》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

——摘编自《资治通鉴》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攻打皇宫被镇压后,嘉庆帝下《罪己诏》通告全国:“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予惟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残生,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摘编自《清仁宗实录》

1901年,光绪帝发布“自责之诏”:“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摘编自《清季外交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唐太宗“罪己诏”发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至清“罪己诏”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2024-04-08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代相比,清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出现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正在逐渐削弱。清朝统治者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十分模糊,仍然长期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从而使自己在对外交往中日益被动。不过,由于“康乾盛世”国力强大,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都进行了坚决反击,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尤其是与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和越南(安南)的关系,显然影响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僚。1950年,当他们自己刚刚建立起政府之时,就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一百万志愿军援助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他们坚定地站在北越的一边,而在后来北越对越南和美国人的战争中,他们向北越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初期对外关系呈现的特点,并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的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并说明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的突出表现。
2024-05-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中国传统官方史书很早就记载了周边民族的文化,但历代史官受限于语言、文化等因素,纪录并不正确,士人也不关心。但自某时期起,知识分子开始重视边疆问题,并参考外文著作,积极研究周边族群的历史和地理。这种转变的背景最可能是(     
A.北宋初年,辽夏压境,士人提倡春秋大义以保护国土
B.明中期以后,耶稣会教士引入欧洲新地理学带来启发
C.清中期以后,俄国蚕食边疆,促使学者拓展边疆研究
D.日本扶持满洲国,刺激中国学者研究边疆历史的风气
2024-05-1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Lambda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于1659年入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捐赠者是英国人约翰·塞尔登。地图使用汉字标注,以南海为中心,不仅绘制有明朝人观念中的疆域,还涵盖了从右上角的日本,一直到南海周边的苏门答腊、菲律宾、婆罗洲、越南、马来半岛,这些地方在图中的位置与现实基本吻合。其中在地图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香料群岛上标有的“化人”和“红毛”字样,即闽南人对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地图上,所有城市和港口都用黑点注明,旁边用汉字标识出名称,四周用黑底黄边的圆圈圈起来。连通各个港口的线条,在海洋上形成花状的网格,表明过去船只航行过的一条条航线。

——摘编自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中华现势大地图》出版于1933年,地图首先在当时的中国疆界旁,用特别的线条勾画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土范围,并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整幅地图的四角还附有15张小图:左边上方是上海、武汉等商埠的系列附图;左边下方是一组题为“我国海疆形胜被帝国主义者攫取及租借地图”的系列附图,它们从左至右分别是“法租广州湾图”“英占香港及所租九龙图”“葡占澳门图”等;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旧都北平城市图”“东北大都会沈阳图”“东北边疆丧失地图”“我国极南疆域西沙南沙团沙图”“国都南京形胜图”等。地图左下方有黑色正楷“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发永久保存列入交代”等字样钤章。

——摘编自王军辉《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中华现势大地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尔登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现势大地图》所展示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地图的时代意义。
2024-05-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A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光武中兴
B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开元盛世
C元世祖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大定之治
D康熙、顺治、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康乾盛世
A.AB.BC.CD.D
6 . 地图是制图者对特定空间“洞察”的时代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四十七年,清廷组织大量人力和物力,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测绘活动,即使道路不畅的西藏地区也派专员前往,历十年之久制成了《康熙皇與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天文观测法结合三角测量,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尺为140万经纬网制图。这不仅是中国,亦是世界上第一次运用近代制图学方法进行的全国性测量,规模之大、测量之精确令西方国家叹服。

——摘编自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驻域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绘制地图(部分)

地图出版、编著者时间备注
海国图志魏源1842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又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
钦定大清会典图清政府1886-1899采用传统“计里画方”法,绘制了省、府两级地图,并绘制了具有切圆锥投影技术的全国总图
中外舆地全图邹代钧主编1903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地图集
大清邮政公署务用舆图清政府1903绘制了送递快信邮路,以及电报局的分布等,各类要素的表示均已符号化
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周世棠、孙海环1906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东三省铁路图商务印书馆1905时务专题地图
民国重要矿产分布图申报1912

——摘编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背景。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地图绘制发展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坤舆图》为两半球世界地图,内容详细,图幅巨大,现存于瑞士,馆方推测其绘于1750~1800年,而中国学者推测该图应是康熙年间作品。通过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两幅堪舆图对比,瑞士藏《坤舆图》总体上承袭耶稣会卫匡国在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图志》,且未出现1708~1716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添绘的库页岛及数条山脉(故推测该图是瑞士藏图的改绘本)。《坤舆图》用连贯线条展现了清代中国陆上“疆域”,走向一致,南北回归线间绘斜直条带,标二十四节气名,用不同颜色勾勒各大洲岸线、界线、水系。此做法常见于同时代西文图,清直省、琉球及朝鲜西南岸线用黄色,不同于亚洲其余地区的绿色,并有少量地理大发现时代的重要航路,这与传教士南怀仁所制地球仪诸多信息和绘法相符。瑞士藏图上欧亚大陆中纬度宽度约为130°,因此所据是经度革新后的西文图(全球经度观测的革新性成果最早见于17世纪90年代的法国)。

自17世纪80年代一批“国王的数学家”进华并为清廷服务,来华的法国耶稣会人数渐增,凭借着当时不断发展的地图学知识,他们取得了对地理学、地图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康熙帝的信任,并一直保持着与法国皇家科学院之间的密切联络,深度参与全球性的天文大地测量活动。

——摘编自林宏《瑞士藏康熙朝〈坤舆图〉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学者推断瑞士藏《坤舆图》绘于康熙朝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欧洲地图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以及《坤舆图》的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的治藏方针往往通过西藏地方政权来贯彻,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极易导致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或达不到预期效果。1717年准噶尔部突袭拉萨,虽然最终被清军击败,但其势力始终威胁西藏。西藏地方政权内部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雍正皇帝因此决定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办理前后藏一切事务。1791年廓尔喀入侵西藏,驻藏大臣一方面向清廷奏呈战争情况,另一方面协调西藏地方与进剿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又协助制定《藏内善后章程》(经清王朝批准后颁布实施),并劝导西藏地方政权减免赋税,请求中央王朝赈恤。当西藏发生疫情时,驻藏大臣又下令建房安置,捐款购买药品等安抚民众。此外,驻藏大臣还协同达赖喇嘛等处理一般事务,并经常协调西藏地方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9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作出《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决议》《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实施细则》《关于西藏地区土地改革的实施办法》等重大决议部署。百万农奴和奴隶从封建农奴制度的枷锁中被解放出来,获得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获得现代意义上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基本公民权利。19659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

——摘编自余志坤《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背景及其职责,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政治前提,并分析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新中国治理西藏的相似之处,以及政府进行地方治理时应考虑的因素。
2023-08-28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一模拟(浙江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9 .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大清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想象的稳定和坚固。大清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其实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康乾盛世尽管可以数出好多成就,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大清的“衰落”。就在乾隆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据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放宽历史的视野,解读乾隆八十寿庆的不同意义。
(2)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2024-03-22更新 | 16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东西南北”的空间格局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示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东西南北”问题突显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