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2022-01-19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1)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材料二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


(2)阅读材料二,苻融对前秦政权和韩显宗对北魏政权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四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荷兰制图学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制图基础上快速发展。1600年,莱顿大学设立地图制作学,课程包括几何学、罗盘构造与工程学,聘请大量学者教手。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并绘制航海日志。1617年东印度公司收集最新的地图资料并发展制困学。1630年,阿姆斯特丹的布勒家族以出版欧洲不同语言的地图、航海图和航海作品闻名,在1634年出版收录160幅世界地图的地图集,次年又补充了49幅并使用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和德语进行出版,并于1655年出版评细描述海洋、陆地和宇宙的地图集。

——据【英】马里奥.T.努尔米宁《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在遏制沙俄入侵和划定边界过程中,于1686年开始修订《大清一线志》。1708年,以传教士雷孝思、托马斯等为主力,实测编纂了《皇舆全览围》。乾隆末年,与晚邻西藏、新疆等地的国家划定清晰的线状边界,并以条约确认。喜庆时,参校乾隆至嘉庆时奥地变更状况绘制成的《皇奥全图》,有经纬网,空间的点、面、线白军人、官吏、民众与城池、村镇填充。图中边疆地区内容增加,如蒙古统部在原25个地区外,增加了喀尔喀、察哈尔等6个地区,铣部机构增加旗分、封爵、属部、驿站四门。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中国疆域的空间最终奠定。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极括荷学和清代地图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荷兰地图绘制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疆域地图绘制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蒙圣主(顺治皇帝)赐金册、金印、尊贵之封号之鸿恩,是不胜欢忭。

----《五世达赖喇嘛奏谢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及封号的表文》

材料二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材料三 国家百余年生平累洽(和睦),中外一家。

----《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除材料一涉及的政策外清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3)清政府修建须弥福寿之庙和承德避暑山庄的目的何在?
2019-12-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四单元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
①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②清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正确
③清朝国力强盛的影响
④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9-08-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康乾盛世(上)》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熙至雍正,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镇压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由乾隆完全平定西域。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管理藩部事务。还设立伊犁将军、都统、大臣等驻扎边疆地区,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大事;藩部受驻防将军、大臣的节制。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

材料二 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收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新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8 . 材料一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