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各地区对边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民族的松散的羁縻政策。这些都加大了清朝统一边疆的难度。

——摘编自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二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据(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看明清农业发展的历史局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2023-12-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巩固统一。

材料三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3 . 下列为中国西汉、唐朝、明朝、清朝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提取历史信息,判断图1、图2、图3、图4所对应的朝代,并简要说明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天下观念把 “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的中心。中国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化意义上的“首善之区”。在统治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区域为核心区域,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土司、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天下体系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等

材料二 从 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中国社会对于世界秩序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改变。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撞击,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习科目。在晚清知识分子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中,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得到了新的呈现。首先,其强调中国并非世界之中心,而只是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国。其次,晚清地理教科书明晰了中国的领土范围和边界:西界“距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界“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界“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北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论证传统中国疆域的治理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传统中国疆域治理与近代中国疆域治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疆域变化的历史意义。
2021-12-24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族等迅速发展。唐朝为加强管理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鞋羯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被草原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的观点,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
2021-10-12更新 | 157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1015世纪,在我国西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辽”“西夏”和“金”三个民族政权。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需要,它们都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汉字系文字。

——摘编自王锋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

材料四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8 . 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不断受到蒙古的骚扰,这一状况延续了两百余年。明政府虽把对付蒙古势力作为边防的重点,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无论是进取,还是防御,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祸患。然而,俺答封贡互市后,“三陲晏然,曾无一矢之警,境土免于蹂躏,生民免于虔刘,客兵不调,帑藏不发,即边费之省,不下百余万,即胡利之入,不下数十万,纵使虏酋明岁辄渝盟,而我中国今岁之利亦已多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兼管中外 交涉事宜,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上,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 制,而不强求划一。对少数民族上层,清政府采取如封爵、给体、年班朝靓、联姻等措施,其中 笼络、安抚首先重视蒙古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在军事上防御蒙古的措施,并说明“俺答封贡” 对明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治理政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